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今年前10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626.8亿件,同比增长16%,中西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为观察中国消费打开了一扇窗。
快递是消费信心的“温度计”。16%的增速,是在全球需求走弱、国内结构调整背景下取得的,殊为不易。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等举措,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快递站点,降低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成本。下一步,应继续保持政策稳定性,通过减费、减税,让快递小哥跑得更远、更稳,让城乡双向流通更顺畅。
中西部快递加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业务量加速增长,尤其是宁夏、新疆、青海等地的业务增长量超30%。从“不包邮”到“当日达”,其背后是交通、网络、仓配等基础设施加快补短板,也是智能手机普及、直播电商下沉带来的消费觉醒。但目前西部快递仍以“卖原料、卖初级品”为主,附加值低、品牌弱,一旦补贴退坡、流量退潮,单量可能出现回落。必须把快递流量与产业增量结合起来,让更多特色产品变标准商品、变稳定货源,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快递向下,有利于激活下沉市场。近年来,贵州“村超”带火榕江西瓜,今年上半年广西全区发出纸制品快递超1亿件、螺蛳粉5200多万件。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商业设施薄弱、商品结构单一、售后服务滞后,仍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如何让农村消费者不仅“买得到”,更能“买得好、买得爽”,是需快递业进一步破局的课题。
快递向新,为产业升级打开新空间。1626.8亿件包裹,是数据,也折射出需求。随着智慧分拣、北斗路径、冷链循环箱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快递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更要看到,快递上联生产制造,下联终端消费,是天然桥梁。义乌小商品、常熟服装、川南农产品借助前置仓、数字面单,可实现“今日下单、明日到达”,把需求实时传导到生产线,有利于厂家减少库存、提升效率。中西部也要用好这一跳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电商产业园、共享云仓、直播基地,培育本地运营人才,变“卖一次”为“卖一季”,变“网红”为“长红”,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
快递连着生产、连着消费、连着民生。把短期亮点转为长期优势,让产业扎根、收入稳增、物流畅通,才能不断释放消费潜能,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