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有效提升财会人才智能素养

2025-11-18 08: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若谷 许立兰] [责编:刘畅畅]
字体:【

周若谷 许立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对高职财会人才智能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涵盖适应各行业智能化财务管理需求、助力科技创新与财务创新融合发展、满足服务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国际化财务等方面。

目前,我省一共有50多所高职专科院校开设了财会专业,多数院校专业设置基础扎实,有着年培养规模较大、规模效应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如部分院校以传统会计课程为主,智能财务相关课程占比较少,内容更新滞后,实践薄弱,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实习基地的学校较少,校内实训难模拟智能财务场景,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受限;大部分教师缺企业智能财务经验;学生对智能财务认知不足,学习主动性欠缺等。高职专科院校必须努力提升财会专业师生的智能素养,满足我省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智能转型对智能财务人才连年增加的客观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优化课程体系,注入智能财务核心知识。打破陈旧的传统课程架构,树立加强高职财会人才智能素养培养的课程导向,构建传统财务课程、智能财务技术课程、企业业务与财务融合的应用课程体系,层层递进促进智能素养提升。其中,传统财务课程模块作为智能素养提升基石,巩固学生传统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基础知识;智能财务技术课程模块作为智能素养提升重要环节,教授大数据基础、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操作技能;企业业务与财务融合的应用课程模块作为智能素养提升最终目标,通过结合湖南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业务特点,深入讲解行业智能财务核算、智能成本管理、智能财务分析等内容。必须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关注智能财务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将新技术、新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如在课程中增加数字货币的财务核算和风险管理内容;根据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实际案例更新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课程的案例库等。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投入,打造智能化实训基地。构建全真模拟制造业等行业企业智能化财务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景,涵盖财务共享中心运作、智能预算管理、智能税务筹划等业务流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智能财务工具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与制造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实习内容与培养计划,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智能财务项目,如基于大数据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智能成本控制系统优化等。同时,高职院校可引入企业导师,助力保障学生实践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智能素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智能素养培养质量。制定高职财会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到行业龙头企业的财务部门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智能化财务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运营管理;教师在企业实践中深入了解智能财务的实际应用场景,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和业务流程,将实践经验带回课堂,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教师智能财务培训体系,包括参加企业举办的智能财务师资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等;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智能财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企业业务与财务融合前沿应用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考虑引入企业导师,同步构建行业一线资深财务人才兼职授课机制。一方面为兼职人才提供对应薪资,另一方面清晰界定其授课与本职工作的时间分配、职责边界及合作权益,以此平衡校、企、人才三方需求。

营造智能财务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各类智能财务竞赛活动,如智能财务数据分析大赛、财务机器人应用创新大赛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智能财务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优秀的智能财会人才。搭建智能财务学习网络平台,创建学生、教师、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学习社区,在社区内,教师利用社区进行教学互动和辅导,企业财务人员讲授智能财务前沿资讯。尝试构建“学生水平与企业层次精准匹配”的实习机制,依据学生专业能力、学习阶段等维度进行分层,对应输送至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开展实习。通过“能力与机会对等”的正向激励,有效激发学生提升自我的学习积极性,助力学生将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楚怡精神背景下高职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耦合育人’研究”(ND248401)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