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标 刘丽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守正创新,蓬勃发展。仅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来看,舞蹈编创者和表演者们以特有的叙事方式创作了大量为时代而舞的优秀作品,激发了大众的共同关切和情感共鸣。
家国叙事:把握人民的时代关切。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用心、用情解答的时代问卷。古人曾经这样描述舞蹈的“功用”:“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思是人在非常激动的时候,内心的情感用语言、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感受。舞蹈长于抒情,但很多人却认为它拙于叙事。事实上,当舞蹈编创更深刻地关注时代,多加巧思,也能很好地叙事,因为社会情境和蕴含其中的时代精神能赋予舞蹈创作无限的生命给养。20世纪30年代,热血青年田汉、聂耳目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用文艺作品唤醒民众。如今,当国歌创作的故事融入舞蹈,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再创作出《热血当歌》这样的舞蹈作品,民族意识的觉醒、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这样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强烈地传递给了观众。
2020年11月,党中央宣布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顺利脱贫的成绩单里,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最为瞩目。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乘着脱贫攻坚的时代列车飞速发展,百姓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当十八洞村的故事融入舞蹈,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十八洞的新苗歌》《锦绣十八洞》。十八洞村村民唱响的新苗歌,针线编织的美丽锦绣,把新生活中人们的喜悦、激动、自豪通过肢体语言鲜活地表现了出来……这些不断创新的舞蹈创作再次证明,有时代筋骨的作品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建构语汇: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动作语言是舞蹈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基础。舞蹈创作中,舞蹈编创者们既要深入生活积累舞蹈语言素材,又要善于观察,推陈出新。要搜集和整理标志性民族元素,建构既有时代风采又有民族风格的舞蹈语汇。比如,舞剧《咏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和展现形式,塑造在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英雄精神感召下平凡人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十八洞的新苗歌》和《锦绣十八洞》的创作团队在舞蹈创作中,以苗鼓特有的鼓点为基础进行舞动,寻求从动作韵律上契合苗族舞蹈的风格动律特征;以舞蹈演员拼图式的身体动作形成完整的苗绣,让苗绣和苗绣传承人作为一种现象性存在充分展现出来;在十八洞村特定历史背景中的典型符号“十八”、握手、洞、梯田等元素也被融入舞蹈语汇。由此可见,好的作品如果没有大众共情,没有对民族文化内涵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肢体语言的意境是无法传递出来的。
科技加持:提升群众的观赏体验。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传播添光加彩。从舞蹈作品的构成基因来看,可按照舞蹈编创的需要与舞蹈形态的构成分为舞蹈肢体、舞蹈音乐与舞蹈舞美三种类型。科技手段如能实现全方位赋能,则能给观众带来高度沉浸的全感官体验,引发共鸣。如今,春晚已然成为了科技加持文艺创新的舞台。舞蹈类节目《只此青绿》《锦绣》《锦鲤》等,借助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CG(电脑图像)等科技手段,打造了鲜活、立体、多变的视觉意象。《只此青绿》中,舞者身体在“天地圆环”的舞台和光影效果中形成绵延不绝的青绿色“山峦”,实现了舞“绘”《千里江山图》的视觉艺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中,开场舞《千年之约》布景还原了敦煌千佛洞等精美壁画,使全息影像和真实舞者交替出现,呈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丝路风情画。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工作者应充分锤炼使命担当,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作者分别系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