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华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国家和政党的重要执政环境,网络治理能力成为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和体现。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积极运用到管网治网实践中。
政得其民的治理目标。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尚书》中很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进一步阐发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最大的政治。当前,我国11亿多的网民已经成为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凝聚人心、争夺人心的过程,目的在于让互联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维护人民群众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就要健全党委、政府、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会组织和网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动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
诚意正心的治理主张。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必须首先做到诚意正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己也恭,事上也敬”等提倡的就是克己、自省、慎独。网络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射和延伸,本质是连接与互动。人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构建与重塑,根本在于内心的自觉修养。如今一些网络生态乱象,比如制造传播网络戾气、暴力、谣言和虚假、低俗、有害信息,“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饭圈”拉踩引战等等,实则是畸形价值观在作祟。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就要引导广大网民提高网络素养,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要引导互联网企业、社交媒体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压实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把平台建好,共同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礼法合治的治理手段。德治和法治一直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两种重要手段。《论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提出“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非道德洼地,需要法律约束和道德践行相得益彰。这些年来,我们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网络立法顶层设计,发展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网络空间日益清朗。但网络文明、网络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就要把以德润网与依法治网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和创新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丰富网上优质内容供给,提高网上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点围绕管网治网的空白区、薄弱点加快制定完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执法监督和普法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全网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居安思危的治理思维。《周易》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中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讲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居安思危是网络治理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当前,互联网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集聚地和放大器。一方面,域外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加紧进行渗透、颠覆、破坏,另一方面,经济社会领域矛盾问题向网络传导的风险增大。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就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健全网上舆论引导、风险防范、网上网下联动等工作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事件处置等能力。重点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网络安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为打赢“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提供战略性、基础性支撑。
和谐万邦的治理情怀。《尚书》记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庸》也说,“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墨家提倡“兼爱”思想,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些都蕴含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兼善天下”的治理情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当前,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网络空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威胁依然存在。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就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更加重视在人工智能安全、伦理、治理等方面不断深化共识,凝聚力量,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难点研究”(SZZX202306)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