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佳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指出:“要深刻领会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的思想内涵。”理想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无一不与职业精神高度契合。高职院校应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在雷锋精神引领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文化浸润,彰显雷锋精神丰富内涵。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融入雷锋精神元素,突出校园文化活动春风化雨作用,积极探索“雷锋精神+”模式,鼓励支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学雷锋文化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创作以“雷锋”为主题的原创文化精品,保持文化育人本色。依托建设雷锋精神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两馆一基地”校园文化体系,通过理论宣讲、社区氛围营造、活动组织、社团组建等营造沉浸式育人文化。打造“红色课堂”“雷小锋说雷锋”“寻访红色故事”“银龄说党史”等系列理论宣讲品牌活动,开展“学雷锋三创三评活动”,擦亮雷锋品牌,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强化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和做雷锋式现代职业人的价值共识。
教学筑基,感悟雷锋精神时代价值。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雷锋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充分运用雷锋精神的丰富素材和教育资源,将雷锋精神核心要素融入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构建通识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三阶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协同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五大课程教学,实现交叉联动。用好“云上大思政课”“雷锋精神传承与创新资源库”等一批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在线精品课程和教学案例,全面培育学生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实践淬炼,推动雷锋精神薪火相传。持续推进学雷锋系列实践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依托雷锋纪念馆、雷锋精神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等活动场馆,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内容,持续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工作,引导学生学雷锋精神、讲雷锋故事、做雷锋传人,不断提高育人成效。依托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建设,设立“雷锋式职业人”培育中心,搭建日常管理、素质展示、社会实践三个育人平台,整合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五支队伍,“一中心、三平台、五队伍”立体化推进雷锋精神育人工作。
心理赋能,塑造雷锋品质健康人格。融合雷锋精神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将雷锋精神的价值引领贯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全程参与、学校多措并举、医院专业引领、社区深度协同、企业同心同向的“家校医社企”五位联动心理育人模式,涵盖学生进校、在校、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心理育人,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建立健康人格,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可迁移技能素养,使其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进而全面健康成长。
评价增值,形成雷锋精神育人机制。开展“创建雷锋号班级、雷锋号寝室、雷锋号实训室”,评选“学雷锋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学雷锋年度人物”的“三创三评”活动。围绕雷锋精神与职业精神契合点,将理想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等细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科学配置各级指标的权重,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综合评价与分项评价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表征信息,建立引领学生发展的价值系统、目标系统、任务系统、标准系统、责任系统,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形成具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内容和有效的反馈机制的雷锋式职业人素质评价体系。量化评估高职学生在爱国、责任、高效、敬业、创新、诚信、友善和奉献等方面的表现,引导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和职业标准看齐。通过评价体系的反馈机制,高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推动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