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2025-11-17 08: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哲 陈玲霞] [责编:刘畅畅]
字体:【

谢哲 陈玲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面对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壮大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

锚定教育“三大属性”,夯实发展根基。坚守政治属性,把准育人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政治属性的突出体现。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彰显人民属性,促进公平普惠。教育的人民属性,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落实职业教育区域协作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欠发达区域的经费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推动优质职教资源、企业资源下沉,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让每个群体都能享有平等的技能发展机会。凸显战略属性,对接产业需求。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强大的教育支撑,而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输送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职业院校应围绕产业升级以及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优化专业设置,如江苏通过对专业设置实行“退出—新增”双向调控机制,预计2030年可实现全省“1650”产业体系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100%。应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调整—质量评估” 闭环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

深化职教四“融”联动,激活育人生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通过组建产业集群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引导现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向当地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聚集,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同时,推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项目”的组合式激励落地。如苏州国际教育园吸引入驻院校14所,深度赋能“苏州制造”产业需求。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开展专业需求调研,将行业标准、竞赛标准、岗位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条件与生产环境对接。聚焦学生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培养,通过赛、证双轮驱动,推动学生精进技术水平、实现技能与岗位匹配的双重提升。强化师资校企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通过校企互聘共享提升师资能力和教学水平。落实教师实践研修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到企业调研实践,确保其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对接。促进职教数智融合。以产业需求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周期、全要素、全过程,加快培养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及新型职业胜任能力。

推行职普融通,畅通成长路径。大力推行职普融通试点。省级层面制定标准化的学分认定规则,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之间互修课程、转换学分,为学籍流动奠定基础;开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职业技能启蒙课程,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动手能力。贯通职业教育升学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各省成熟的学历教育体系,推行“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式贯通培养模式,畅通职业教育的学历成长路径。如浙江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长学制人才培养,以锻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一体式升学模式制定专业标准、规划课程体系,构建“技能螺旋提升”人才学历的保障体系。

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等各方力量。政府要当好规划者,企业要做好参与者,学校要成为实施者,社会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唯有坚守特色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建成建好支撑产业创新工程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长沙工业学院研究员)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