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11月14日至17日,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从田间地头的深耕细作到实验室里的科技突破,从地域特产的匠心传承到农业品牌的同台竞技……在农博会这个舞台上,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理念彼此碰撞又相互滋养,共同描绘出一幅“新农业”的生动图景。
你听过在酷热之地养殖三文鱼吗?见过沙漠中长出“人参”吗?这些看似不可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率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展馆内,不仅汇集了国内各地的特色物产,更有老挝香米、南非葡萄酒、越南榴莲干等全球好物。好一场跨地域的农产品盛会!事实上,如今的农博会早已超越传统“赶大集”模式——通过会前精准对接、会中深入洽谈,它促成了一笔笔实实在在的交易。例如,推动一批采购商与“湘赣红”企业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达800万元。这标志着农博会已成长为汇聚资源、链接产销、催生商机的高效平台,让种地的、搞批发的、开超市的都能面对面谈生意。
展会上那么多好东西,为啥“洞庭香米”“炎陵黄桃”特别显眼?因为它们有故事、有信誉,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一个好品牌,往往意味着一个庄重承诺,它向消费者传递着产品的产地故事、品质标准与文化内涵。对农民而言,品牌意味着价值认同和稳定收益,不必再担心“酒香巷子深”;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信任的捷径,让其购买时更加安心、放心。
然而,打造一个立得住、叫得响的品牌,绝非一日之功。它不能仅靠一次展会的热度,也不能依赖少数企业的单打独斗。这需要政府引导、企业深耕、媒体传播与电商渠道共同发力,形成可持续的品牌生态系统。培树农产品品牌,需要从品种选育、品质控制,到包装设计、溯源管理,再到售后服务构建起一整套扎实体系,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得起检验。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当越来越多乡间好物登上农博会大舞台,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那些尚且“藏”在田野深处的农产品被真正唤醒,让优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它们“走出来”,更要助力它们“走得远”“站得稳”,最终新鲜、安全、可靠地从田间地头抵达千家万户。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