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教育家成仿吾的精神品质

2025-11-15 09: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向文] [责编:欧小雷]
字体:【

王向文

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科学家,他践行“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创办、管理和执教过十余所大学,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动诠释了何为教育家精神。成仿吾倾心教育的献身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循序探索的求是精神和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缅怀和传承。

学习成仿吾倾心教育的献身精神。1926年,成仿吾到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执教,在此结识了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1928年,他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1931年9月,他从柏林回到上海,到鄂豫皖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从此和党的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4年,成仿吾在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任高级班教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陕北公学和华北联合大学校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许多政治坚定、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不怕困难、忠诚积极的优秀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校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工作。复校后,被任命为校长兼党委书记。他不顾年老体弱,加倍努力地工作。1981年7月1日,为庆祝建党60周年,他写下《为教育现代化而奋斗》一文,文中提到:“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学习成仿吾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革命年代办教育,更需要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仿吾与中央党校、陕北公学的师生一道,住窑洞,睡地铺,以露天为教室,月亮当电灯,门板当黑板,红泥当粉笔。担任华北联大校长期间,他多次带领师生转移,突破层层封锁,深入敌后进行国防教育。抗战胜利后,华北联大迁址张家口,他带领师生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和农民同吃同劳动,继续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东北师大的老师一起克服困难,积极投身于教材建设中去,编写教材与讲义,翻译教材69种,自编讲义133种,校内刊印后在高等院校交流的124种。其中《世界中世史》《高等代数》等26种被兄弟院校作为教材采用。通过编写教材和讲义,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改造,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1961年3月,他同济南市部分高等学校学生代表谈话时说道:“提到延安作风,有些同志往往只把它理解为艰苦奋斗,只想到一个‘苦’字,这样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延安作风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高度的革命热情,革命毅力,什么都不怕。它的中心是共产主义的觉悟,相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学习成仿吾不断探索的求是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坚持从实际出发。成仿吾从鄂豫皖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开展识字运动,编写干部训练班的教材和识字班的课本,增设算术、政治常识、写字、音乐等课程,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担任陕北公学校长时,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设置了马列主义和文化课,还设置了统一战线、战区政治工作、游击战争等课程,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干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陕公是统一战线的缩影,是进步的中国的缩影,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其次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成仿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师大领导工作。他在领导两校开展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苏联的建设经验是带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我们要结合我国情况学习苏联经验”。针对普遍采用苏联教材的情况,他指出在学习使用苏联教材时,应强调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是盲目地照搬。于是,他带领老师编写切合中国实际的教材。最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陕北公学时期,为适应游击战争的教学需要,他对全部学员采取军事编制进行教学,并进行实战演习。在华北联大时,他组织学生参加土改工作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中国人大、东北师大、山东大学时,他积极主张学校与企业挂钩,组织学生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调查研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习成仿吾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1940年秋,他向中共中央华北分局提出华北联大逐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的意见,并得到采纳。学校先后设立了法政、教育、文艺和外国语4个学院。1979年4月6日,中国人大举行了一场以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为主题的科学讨论会,第一次讨论经济管理问题,主要是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1981年7月1日,为庆祝建党60周年,面对新时期的任务,他写下《为教育现代化而奋斗》一文,文中提出:“教育和四个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其他部门的现代化。”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之年,我们要赓续教育家成仿吾的精神品质——献身、奋斗、求是、创新,努力为建设教育强省,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成仿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22B15)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