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邓可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下,促进释放传媒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高质量的传媒人才。
强化科技赋能,培养跨界型传媒人才。聚焦传媒科技,孵化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传媒产业日益数据化、融合化、平台化和智能化的今天,云计算、渲染、人工智能等人才炙手可热,AIGC、数字人等底座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打破学科界限,提升跨界能力。随着“科技+传媒”的强势出圈,传统的学科界限被逐渐打破,跨界解决问题成为常态。因此,跨学科、跨媒体、跨领域的综合运用成为高质量传媒人才的必备技能。高校是培养传媒人才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利用VR和AR技术,结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工程学等领域知识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教学”,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当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产教、科教融合,使传媒学子不仅能熟练掌握媒体的新工具、新技术,而且能以技术驱动内容生成,创新内容样态和产业质态。
优化激励机制,培养创新型传媒人才。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传媒人才是传媒产业创新的主体力量,是寻求传媒产业创新突破口的关键。进一步激发传媒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人才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鼓励改革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旧的机制障碍,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为人才提供一个更为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这意味着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加大资金倾斜,让传媒从业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完善激励机制,培植领军人才。对于获得“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金话筒奖”“曹禺剧本奖”“文华表演奖”等重大传媒奖项的人才,应进一步给予配套性奖励及保障;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培植优秀领军人才;整合优质资源,奖掖青年新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自2019年起推出“星辰大海”青年演员优选计划,在青年演员、经纪公司、国家平台之间架起桥梁,这一创新性举措不仅有益于扶持新人,而且有益于不断为国家挖掘、培养中国电影后备力量,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对外交流,培养国际型传媒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故事要传播出海,培养高质量国际传播人才迫在眉睫。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需构建或优化“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聚焦于鼓励学生修习国际传播理论知识,推动各学科与国际传播实践之间有机融通,在国际传播的叙事框架中融入更多跨学科理论知识。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搭建“在地+国际传播”人才实践平台,提高国际传播声量,增加国际传播内涵。所谓“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在国际传播场景中,媒体传播是术的层面,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是道的层面。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要追求更持久、更有效的国际传播效果,必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向海外输送青年人才,倡导在地青年与海外基层社会相互影响、学习和共融,使在地青年逐步拥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深厚的在地知识和在地传播能力,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文化使者。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智媒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传媒教育融合的协同机制研究”(ZJGB2024406)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