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面对技术狂欢,当算法推荐霸占屏幕,当虚拟主播昼夜不休,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敲响了一记警钟:智媒时代的真正变革,不在算力在心力,不唯流量靠质量。那些被热议的AIGC、区块链、元宇宙,终究只是工具;而媒体的灵魂,始终是人与时代的对话。
技术锐器,不可替代人文温度。屏幕那端不是冰冷代码,而是亿万鲜活个体。当算法精准投喂形成信息茧房,当AI生成内容充斥网络空间,技术将人异化为数据节点。主流媒体若沉醉于“智能炫技”,与科技公司竞逐算法效率,无异于弃长取短。比如,某地方台推出的全AI制作天气预报,却因机械播报遭观众投诉,因为机械播报失去了主播的微笑提醒,再精准也难抵一句“记得带伞”的温情。人机协作的真谛,在于以技术解放人力,让采编更深入现场,让评论更具洞见,这不是机器所能取代的。
流量迷思,不如坚守价值共鸣定力,直抵心灵的震动。比如,抗战老兵手写回忆录的短视频可能点击寥寥,但让年轻观众泪流满面;某地融媒发布的种粮技术指南虽无爆款潜质,却让千亩农田增产。那些热点事件中,坚持调查真相的媒体,即便暂时沉默,终将会以深度赢得尊重,这才是与技术共舞不迷失的“压舱石”。
变革终究要回归人的主场。打破数据孤岛、重构生产流程之后,真正的系统性变革在编辑部内在更新。让小编不再机械搬运稿件,让记者掌握数据叙事新技能,敢于给非流量内容开绿灯,智媒变革才好触及根本。如某广播集团改革考核机制,将“群众反馈”权重提至30%,促使记者深入社区;如一批年轻编辑用AR技术复原古城,让历史触手可及……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更具“人”的本质,可以让媒体人成为有温度的传播节点。
湘江之畔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最动人的不是展示多少黑科技,而是传递出这样的共识:当智能浪潮席卷一切时,媒体人更需紧握人文罗盘。在算法中保留意外发现的美好,在流量标签中为深度调查留席,在虚拟世界中守护真实对话……这才是智媒时代媒体人最珍贵的坚守。
技术终会迭代,但穿透喧嚣、照亮真相的目光,永远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