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讲好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2025-11-12 10:02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刘茜]
字体:【

游客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参观。(资料图片)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俯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资料图片)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革命热土,蕴藏着丰富而厚重的革命文物资源。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指出:“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好运用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故居、新民学会旧址等场馆革命文物资源,讲深、讲透、讲活、讲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谱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一师”篇章。

开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政元素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形成的历史物质遗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革命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核。“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内复原第八班教室、大礼堂、附小主事室等14处历史场景,并设置10个专题展厅,系统展示了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的革命实践与家国情怀,是早期革命家群体的思想启蒙与革命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这些革命文物是百余年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蕴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因密码,是新时代高校讲好思政课的鲜活素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立足校本馆藏革命文物,关联湖南省内2400余处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点,开掘革命文物蕴涵的思政元素,守正创新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理想信念的生动叙事。革命文物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叙述了党和人民的理想史、信仰史和英雄史,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赵必振纪念馆收藏的《近世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输入湖南的原始物证。“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珍藏的遗稿“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生动地叙述了青年毛泽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革命文物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物质化叙事。杨开慧撰写的自传手稿以及未寄出的托孤信,折射出其为共产主义理想随时牺牲的决绝;湖南博物馆展出的14位英烈的家书与遗物,诠释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坚定信念。这些革命文物将抽象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可见、可触、可感的实物,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实证性研究素材和范式性教学资源。讲好思政课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思想内涵,完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具象化转化,让青年学生具身感知革命先烈的精神追求,为当代青年提供价值锚点与信仰坐标。

人民至上的具象表征。革命文物是党心系人民的真切映照,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发展的奋斗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生动叙述了毛泽东和萧子升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在宁乡、安化、益阳、沅江四县开展为期一个多月、行程900余里的社会调查。这次湘中乡村民情调查,青年毛泽东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中了解民生百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雏形。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工人夜学旧址是毛泽东早期开展平民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意在通过知识启蒙促进社会底层民众的觉醒,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教育救国”的社会改造理念与为民服务的革命情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是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所作的题词,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导向。这些革命文物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烙印在岁月长河中,使之成为可触可感、真实可及的历史呈现。应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堂,让青年学生在观瞻一件件革命文物时,感悟人民的力量,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培育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爱国精神的立体彰显。革命文物是民族大义的真实镌刻,它真实记载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百折不挠的救国史、报国史,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绵长的家国认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培育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国家栋梁,他们高举救国救民的大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等深藏爱国情怀;涌现了二百八十余名革命烈士,他们爱国忧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敢于牺牲、勇于奉献。“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藏的《明耻篇》、陈天华撰写的《警世钟》《猛回头》等血书、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和断肠明志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和纪念馆等革命文物,无不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场景,见证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这些革命文物以多维的形态,将爱国精神从抽象的情感升华为可感可知的历史印记,让这份深植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力量有了具象的寄托与传承。应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堂,让青年学生在触摸历史印记中感受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铭记奋斗历程,激发“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培育矢志报国的时代新人。

革命传统的实物表达。革命文物是革命精神的物化载体,记载了无数革命先辈在斗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叙述了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史、传播史和传承史,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和历久弥新的革命文化精髓。“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故居、蔡和森同志纪念馆、新民学会旧址等馆藏文物是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谢觉哉等早期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勇于革命的真实写照;湖南博物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毛泽东青年时期文物展”的150余件重要文物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深刻而鲜活、真实而准确地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直面困难、敢于斗争、主张奋斗的历程;湖南150余处的长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坚定信念、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些革命文物以具体可感的形态,让革命精神有了依托,让革命文化有了见证,让革命传统有了传承。应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帮助青年学生直观认知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在情感共鸣中建立起对革命传统的理性认同,在感悟红色历史中培养其自觉传承革命传统的政治觉悟,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激发青年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革命文物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

革命文物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见证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记录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志品格。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革命老区,踏寻革命先烈的足迹,强调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革命文物是讲好思政课的生动教材,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革命遗址、书写在文字里的革命事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资源。

革命文物与思想相连,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的学科。用革命文物讲好思政课,就应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译著、革命领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手稿等革命文物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继而确立为党和国家根本指导思想的鲜活教材;将遗址遗迹中遗留的工人运动的旗帜、标语、武器、弹孔、坑道等革命文物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鲜活教材;将革命先烈的遗书遗物、英勇斗争的牺牲地转化为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鲜活教材。新时代新征程,从革命文物中感悟思想的力量,有利于进一步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革命文物与价值互嵌,锻造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的见证。无论是武器装备、文献资料,还是生活用品、建筑遗址都深深打上了人民的烙印。用革命文物讲好思政课,就是要将革命文物创造性地转化为人民至上理论的生动教材。10万名群众集会迎接工农红军开进长沙城的旧照片,汝城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毛泽东在桂东县宣读的“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三大纪律,毛泽东为母校题写“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等革命文物,无不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的价值关系。用革命文物讲好思政课,就是要提炼升华这些革命文物蕴藏的价值意义,将它们创造性地转化为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活案例,引导青年学生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民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奋力书写好“青春答卷”。

革命文物与精神交织,涵养青年学生立志报国的情怀。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指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涵养青年学生立志报国的情怀。革命文物是高校思政课涵养青年学生爱国、报国、强国志向的独特素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红色摇篮”,走出了3位中共“一大”代表,涌现了280余名革命烈士,培养了大量国家栋梁,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爱国精神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革命文物中这些革命先烈救国救民的典型事迹以及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让青年学生在触摸历史脉搏时,进一步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进一步立报国之志,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革命文物与斗争交融,激发青年学生奋发进取的力量。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不怕牺牲、踏实奋斗、敢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重要品格。革命文物是革命传统的实物表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遗存。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就应将承载革命传统的故居遗址遗迹、馆藏文物等革命文物创造性地转化为敢于斗争、勇于奋斗的鲜活案例。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通道转兵、文家市会议等革命遗址旧址中那些被战火洗礼过的墙壁、武器和遗物融入思政课,挖掘早期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事迹和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斗争观。推动青年学生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在多元思潮激荡中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将斗争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青春力量。

构建“六位一体”红色育人模式

革命文物赓续红色血脉,是推动思政课建设的“第二课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依托革命文物延伸教育半径,拓展教学时空,构建观、学、游、研、演、创“六位一体”的红色育人模式,持续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走深走实。

观:革命场馆的空间体验。革命场馆是革命文物资源陈列的主场地。革命遗址旧址、党史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革命场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能够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列为新进教师入职、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在馆内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移动思政课堂,将青年毛泽东铜像、主席冷水浴古井、主席求学第八班教室等革命文物景点作为重要教学地点,引导学生游览革命遗址、走进革命文物、接近革命人物,打造具身认知的在场空间,开展馆课一体沉浸式教学,打造“教室授课+馆内实践+课堂延伸”的三线立体教学新模式。以重要时间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主题党团日为契机,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等革命场馆还定期开设“纪念馆里的思政课”“遗址遗迹里的信仰课”“革命文物里的人生课”等系列思政课程,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独特的情境优势,激发学生的认知共情与价值认同,变理论灌输为精神浸润,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学:革命文物的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思政课需善用革命文物系统梳理党史中的关键坐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构建教学标识体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整理编写了“永远的先生”“一张地图启志向”“两本书中求真知”“磨砺意志强体魄”“改造中国与世界”等100个红色一师故事,让革命文物在思政课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政课多次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湖南党史陈列馆、新民学会旧址、杨开慧故居等革命场所开展现场教学,引导学生走近革命文物、观察文物细节,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深刻了解革命历史和精神内涵,引导青年学生从革命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历史记忆向价值信仰的升华。

游:红色游学的移动课堂。重温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引导青年学生走进革命文物,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历史大课堂有机结合,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相结合,深入挖掘湖湘革命文物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红色游学路线,将伟人故居、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等革命文物串联起来,建设“一馆三线”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组织学生赴宁乡、益阳、安化等地开展“重走主席游学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习和传承革命先辈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精神;着力打造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及故居为起点,连接湘乡东山学校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等红色纪念地的研学精品线,组织学生探寻伟人成长成才足迹,追寻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赋予红色游学时代内涵,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学线为抓手,组织学生走近高新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身临其境把握时代脉搏,体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和“四个认同”。在红色游学移动思政课堂中,学生从单向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历史的亲历者与诠释者,革命文物不再是静态的展陈空间,而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沉浸式育人场域。

研:革命历史的深入研究。革命文物以物质形态凝固革命历史,是物质遗存与精神传承的统一,是讲好思政课的生动资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始终加强对革命文物的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系统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学校早期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的革命文物“富矿”,筑牢思政课用好用活革命文物的“强磁场”,充分释放革命文物培根铸魂的育人效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基地等平台,联合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湖南党史陈列馆、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和湖南党史研究院等单位,聚焦“一师革命文化”,开展“一师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一师革命历史”研究,深挖革命文物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开展红色学术研究,打造“红色一师”学术文库。始终坚持以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将“红色一师”中的重要人物、典型事件融入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打造“校史中的思政课”红色品牌金课;将“红色一师”融入校本教材、嵌入思政课教学资源,创编红色精品教材,引领思政课教学科研同向同行。

演:革命文物的创编演绎。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物质载体。以革命文物资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场景为依托,通过创编演绎的方式,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使抽象的思政理论“动”起来,是新时代讲好思政课的新探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依托毛泽东等一师革命家群体当年使用过的课桌、阅读过的书籍、遗留下的书信等珍贵文物,创编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一师你好》《八班教室》《恰同学少年》《青春之生》等红色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舞台剧、音乐剧、话剧、微电影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革命文物时代气息,将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动态的教育实践,滋养、陶冶、充盈着青年大学生内心。通过创编革命文物,让学生“穿越”历史,与革命先辈“对话”,学生不再是历史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革命文物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创:革命文物的活化再现。革命文物不应只是静态的陈列品,而应成为激活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其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创新的教育实践,创新性地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体验,创设沉浸式教育空间,让革命历史中的人、物、事“活”起来,与当代师生进行跨时空对话。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复原陈列了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大礼堂、城南古井、君子亭、阅报室、附小主事室、工人夜学旧址等14处纪念点,新建了火炬楼和青年毛泽东铜像广场,开辟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执教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史实。在新校区建设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规划和环境设计,润之广场、弼时路、维汉路、怀中楼、特立楼、润寰楼、玉衡楼等广场、道路、楼栋,皆以湖南一师革命家校友的名字命名,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红色文化“博物馆”。新校区还精心打造“红墙”“校史陈列馆”“师范教育馆”,采用时间轴的形式,通过浮雕、影像、文字等媒介,生动展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早期教育家群体和革命家群体“筚路蓝缕、磨血兴学”“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上下求索历程。这些沉浸式设计建构起缅怀先烈、启迪思想的红色文化生态圈,形成了“一步一景一故事”的红色育人新格局,筑牢了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革命文物是联结历史实证与精神传承的红色纽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宝贵资源与鲜活教材。面对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为遵循,“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断从革命文物中汲取文化力量,将其转化为“讲深讲透”的实物支撑与“讲活讲好”的历史依据。将革命文物资源精准对接教学需求,把历史积淀的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育人效能,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执笔人:洪银香、罗成翼(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