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赋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5-11-11 09: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思寰 吕露] [责编:刘茜]
字体:【

李思寰 吕露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地方高校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下,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赋能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对地方高校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动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意味着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它让教育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塑造”、让学习从“单一学科”走向“跨界融合”。地方高校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破,必须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课程、教学、评价和机制的系统性改革,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育人模式。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AI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当前,不少“人工智能+”课程仍停留在技术课与专业课的拼接阶段,学生难以形成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人工智能作为方法与思维工具,嵌入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技术与专业知识在真实情境中产生“化学反应”。课程设计应以区域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课程,并把“五育融合”素质培养理念贯穿其中,形成稳定的产教协同机制。在教学方式上,应推行“双导师制”,每门课程安排“人工智能+”技术指导与行业导师现场授课,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情境中感受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

以产教协同为纽带,构建AI赋能的实践平台。如今,部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参观式实习”层面,缺乏真实的项目锻炼。要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课堂+产业”的融合推动机制。地方高校应联合区域重点产业和创新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平台”,把企业的真实需求引入课堂,把科研资源延伸至产业一线。企业可深度参与课程设计、项目开发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开放实践场景和数据资源;高校则以科研成果和师资力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生团队可在导师指导下开发“人工智能+”产品、项目、方案,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跨学科整合与创新能力,实现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以智能评价为抓手,推动个性化评价与能力导向评价并重。传统的学分与考试体系,难以衡量学生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课程需要多维度考核,把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纳入评价,把知识融合的广度、项目实践的深度和创新成果的价值作为核心指标。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学校可以建立多维度的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在项目实践、团队协作、AI伦理、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表现,形成动态的“五育发展画像”,让学生的创新潜质与综合能力被真实呈现,为个性化培养与精准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协同开放的改革生态。依托“人工智能+”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关键在于通过制度性安排,把不同学科、行业与教育环节联结起来。应突破部门壁垒与管理惯性,形成灵活开放的协同育人机制,使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可持续、可扩散。比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人工智能+”课程模块,结合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科研合作、校企项目纳入工作量与职称评价体系,激发师生积极参与教育创新的动力。

湖南作为中部创新高地,在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征程上,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应成为湖南地方高校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通过技术赋能,让教育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生成”、从“封闭体系”走向“协同共育”,可加快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深化人工智能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地方高校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出更多兼具人文底蕴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动力。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AI+X’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502001311)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