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学 刘悦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2024年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运用革命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将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育人有机结合,既可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资源的育人功能,也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内容与形式。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体系,需要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建立协同育人的“大师资”、打造协同育人的“大场域”。
形成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格局”。2021年7月,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构建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格局”,需要各地文物行政部门、教育部门、文博单位、高校之间强化政策衔接、工作协同。各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应在政策制定、工作实施、经费保障、统筹协调等方面,共同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文博部门与各高校应建立资源共享、工作协同机制,共建馆校育人共同体,在资源转化、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践研修等方面密切联动。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校内机制,明确党、政、工、团各部门责任,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头部门,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密切配合,为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育人体系提供便利。
建立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师资”。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有比较优势,而文博单位讲解员队伍在资源运用、实践能力上优势明显,两支队伍在革命文物资源育人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师资配备上,可建立馆校人员双向交流和互聘的长效机制,推进馆校在集体备课、联合教学、联合科研、学生培养等方面积极融合,将更多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在师资发展上,应支持各文博单位依托革命旧址、纪念场馆建设一批思政课工作队伍研修培训中心,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文博相关专业,为文博系统培养专门人才和后备队伍;在相关师资建设中,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在教学、科研、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升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增强育人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打造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革命文物资源育人必须紧跟这一形势变化和育人要求,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育人“大场域”。首先,在育人场景上,要沟通校内与校外。各革命旧址、纪念场馆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应支持学校师生走出教室,走进革命遗址、旧址等“历史发生地”,开展现场教学、主题调研、理论宣讲等活动,通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体悟。其次,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联通虚拟与现实。当前,AI、AR、VR等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发展,新信息技术应用打破了传统育人方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可以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资源。特别是VR(虚拟仿真技术),可将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感知方式融合一起,使学生不出校园即可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生理体验和精神感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升育人效果。再次,要打通线上与线下。应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政课教学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应加强馆校联合,打造以革命历史、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思政“云课堂”,丰富革命文物资源育人内容与形式,提升育人成效。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