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2025-11-11 09: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禹思远] [责编:刘茜]
字体:【

禹思远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是实现文化育人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战略选择。高校应树立一体化育人思路、推行体系化育人方式、拓展多元化育人实践,构建系统、协同、动态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树立校园文化一体化育人思路,展现“大思政课”的精神内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坚实根基,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深度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具有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的育人氛围。高校必须深入解码校园文化基因,将中华文化精神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让文化的力量在育人中熠熠生辉。应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国家、地方文化精神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激励其坚定信仰、勇担使命;通过校史教育、校友访谈、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将学校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同时,应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从中华文化的本源中汲取精神力量,通过搭建“红色文化讲堂”“传统文化工作坊”等平台载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密钥,实现以文化铸魂、以思政育人,大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信仰的时代新人。

推行校园文化体系化育人方式,强化“大思政课”的价值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基所在,更是价值引领的源头活水。应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将思政教育深度嵌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与日常管理中,实现“润物无声、铸魂育人”的育人实效。在课程建设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打破学科边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可将“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等鲜活案例融入专业教学,让思政元素在课堂中自然流淌,真正实现“课程有思政、思政在课程”。在校园活动中,打造“思政+文化”融合平台,通过榜样讲堂、主题班会、文化实践等多元形式,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准则。依托协同育人机制,汇聚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校史馆员等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让文化浸润心灵、思政滋养精神。在制度保障上,完善文化育人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方法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纽带,让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

拓展校园文化多元化育人实践,激活“大思政课”的时代动能。文化赋能是“大思政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支点,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边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书本讲授迈向实践育人。高校应以实践为桥梁,构建立体化教学场域,打通理论与现实的通道,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广场,开设“行走的思政课”“移动的思政课”“沉浸的思政课”,让思政教育既有“泥土味”更有“时代感”。应围绕突破芯片“卡脖子”技术、实现“碳达峰”目标、推进“中国智造”等时代命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理论、剖析问题、提出方案,让家国情怀在行动中落地生根。应在数字赋能浪潮中,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借助AI学情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教学平台等手段,开发“云上思政”“数字思政”“智慧思政”等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教育新生态。要将“大思政课”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火热实践,通过“项目驱动+思政引领”“实践育人+价值塑造”等融合路径,让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中发挥更大价值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邵阳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