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琪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遵循。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重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延展,也是破解五育并举结构性短板的必然选择。从“家—校—企—社”四方联动的责任共同体建构,到各年级层层递进的实践性课程衔接,再到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育人平台搭建,劳动教育应更注重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大学生艰苦奋斗品格、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成效,从而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根基。
破除传统模式,构建多元育人新体系。传统模式下,学校承担劳动教育主要责任,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四方协同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合力较薄弱。新时代劳动教育需突破传统“学校主责”模式,建构家庭奠基、学校主导、企业协同、社会支撑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将单向灌输转化为多维互动。在家庭层面,强化劳动教育第一课堂。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将日常劳动转化为可量化的教育资源。在高校层面,夯实劳动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效能,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成立校级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并进行科学管理;在组织上打破学科壁垒,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构成的劳动教育教研室,推动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深度融合。在企业层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双方应建立双向互聘、资源共享机制,企业技术骨干可深度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高校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通过设立岗位、共建专业,将生产线转化为劳动教育教学场景,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锤炼职业技能、在专业实训中领悟劳动精神。在社会层面,打造全员参与生态圈。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技能培训、创新实践等服务,形成“劳模带徒、工匠育人”的社会教育生态,使劳动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推动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使劳动教育真正融入社会发展的血脉之中。
破除碎片供给,打造知行贯通新链条。目前,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衔接断层,实践路径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新时代劳动教育需突破“碎片化”的供给模式,构建从劳动认知奠基到职业素养养成的递进式育人链条。首先,重构课程体系,破解碎片化供给困局。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双融入计划,使劳动价值观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以课程思政创新深化价值引领,开发劳动伦理、劳动史观等特色专题,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价值认知。其次,构建实践体系,冲破学段衔接壁垒。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深度融合,构建“基础劳动+专业劳动+创新劳动”三级实践体系,实现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创造的跃升。低年级可开展校园服务劳动,以培养学生公共责任意识;中年级可组织专业实践,让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锤炼工程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成果;高年级可聚焦创新创业,培养专业技能。每个环节都应紧扣“手脑并用”原则,让知识在指尖淬炼成智慧果实,使劳动教育成为贯穿学生成长周期的“营养液”。再次,建立评价机制,破除单向度考核难题。通过建立劳动素养与职业能力相互映射的模式,将劳动教育成果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强化其职业导向功能。高校应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纳入就业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动态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劳动实践轨迹,用人单位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劳动表现。通过多维互证,让劳动精神从抽象概念蜕变为可触摸、滋养心灵的成长印记。
破除条块分割,搭建融合创新新平台。当前,部分劳动教育平台建设存在“条块分割”、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不足等问题。随着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教育形态,可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赋能、生态再造,实现数据互通、活动共融、成果共享,从而实现破解劳动教育平台“条块分割”问题,夯实劳动育人共同体根基。第一,拓宽实体空间,构建实践矩阵。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空间、社区服务创新平台与家庭劳动管理系统的有机联动,校企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可将生产流程转化为教学场景;社区层面可开发民生服务项目,形成以课程学习为起点,经社会服务过渡,最终实现成果转化的闭环流程;家庭场景可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日常劳动的可视化记录与个性化指导。第二,打造数字场域,搭建虚实融合教育平台。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复杂劳动场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区域实践认证,建立可追溯的劳动素养成长档案。通过虚实融合的双重嵌入,推动劳动教育从认知建构转向价值认同,为培育新时代奋斗者筑牢精神坐标。第三,推进智慧教育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通过智能技术整合校企社实践基地资源,实时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社区服务缺口和学生成长诉求,形成需求精准匹配的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服务。将社区服务、企业实践等数据纳入教学案例库,反哺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长沙市2025年度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红色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路径研究”(kzd2501153)阶段性成果,受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资助】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