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垠旭
“‘泼天富贵’轮到谁”,成了今年火热的话题之一。各地文旅部门仿佛在一夜之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局长们亲自上阵唱跳,明星老乡隔空助威,美食与美景轮番轰炸——一时间,赚足了眼球,话题也屡登热搜。但在这一片喧嚷背后,我们或许该冷静地问一句:流量过后,真正能沉淀下来的,到底是什么?
现实已经给出了一些警示。有些地方凭借独特的民俗或奇绝的地势一炮而红,可游客慕名而至后,却发现现场管理无序、停车场一位难求、厕所排长队、住宿坐地起价……种种细节的失守,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的期待值大打折扣。这无疑在提醒我们:当流量来时,宣传要跟上,基础服务也不能“掉链子”。否则,非但留不住客,反而会砸了辛苦积累的招牌。
更深一层看,眼下不少地方似乎陷入了一种认知误区——将文旅宣传简单等同于制造网络爆款。于是,我们看到千城一面的古镇街巷,似曾相识的文创产品,连宣传片的运镜、配乐、文案都如出一辙。这种“复制粘贴”式的推广,短期内或许能吸引好奇的游客,长远来看,却在无形中消解了每个地方最珍贵、最该被珍视的独特性。
我们必须明白,游客真正向往的,不是镜头前刻意的表演,而是真实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为什么总有人愿意反复去同一个地方?未必是那里的风景独一无二,可能只是街边摊的老板记得他“不要香菜”,是民宿主人晚上邀他喝的那碗自酿米酒,是那些标准化服务永远无法替代的、带着体温的人情味。
说到底,文旅发展的核心命题,是处理好“流量”与“留量”的辩证关系。流量可以通过创意和渠道迅速获取,是闪电战;而“留量”却要靠扎实的内功慢慢修炼,是持久战。这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规范的市场秩序、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更重要的,是那份对待每一位远方来客的真心诚意。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开始意识到这点。不再盲目追逐短暂的网红效应,而是沉下心来,打磨一条有故事的文化街区,系统培训旅游从业人员,优化游客投诉响应机制,努力让游客的体验从“来过”升级为“还想再来”。这种从“卷”流量到“守”质量的转变,才是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正途。
文旅宣传当然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但我们不能忘了初心——所有的努力,终究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并愿意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独特的美好。当我们把功夫下在服务品质、文化挖掘与游客体验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流量自然会悄无声息地转化为“留量”。
期待各地的文旅发展,能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内卷”,多一些深耕细作的“坚守”。毕竟,最美的风景,终究是“人”;最长久的吸引,终究是“人心”。这份答卷,需要我们用足够的真诚与智慧来书写。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