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25-11-07 07: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廖晖] [责编:刘畅畅]
字体:【

廖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湖南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使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当前,应立足新起点,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量”“质”齐升、由“有”到“优”,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县级统筹调度、乡镇有效衔接、村级落地服务”原则,充分发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平台联动作用,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夯实基础。其中,县级职能部门应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调度与配送枢纽功能,综合县域实情,整合社交媒体平台、政府文化服务网站、文化需求调研App等线上平台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线下平台,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矩阵,支持乡村构建“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乡镇职能部门应主动承接县级资源并组织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从设施建设、项目开发等方面帮助各行政村开展相关服务;各行政村应注重平衡传统与现代智慧,管好用活多元化、具有审美价值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制度化、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加强线上线下平台联动,形成涵盖“需求感知—智能调度—服务送达—评估反馈”全链条的深度融合闭环:建立以数据驱动的村民公共文化需求“画像”体系,通过在线上线下平台收集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时间、内容、形式等需求信息,动态识别村民文化偏好、参与能力与需求类型;基于平台汇聚的需求热力图和“点单”数据,智能生成线下资源配送最优路线;开展线下活动时,鼓励乡村居民通过线上平台分享体验和感受,实现线上线下平台的互动与相互引流;依据平台数据流、信息流,形成评价及改进建议,用以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加大科技赋能,助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迭代升级。坚持科技向善,以数智技术深度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支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一是激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运用超高清扫描、三维建模、多轨语音采集等技术,对乡村文物、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采集,建立“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助力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与活化利用。二是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景。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组织开展“云展览”“数字非遗工坊”等线上活动,扩大优质文化服务覆盖面。三是培育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注重调动村民参与文化创作及传播的热情,引导他们结合现代科技与本土视角记录乡土记忆、展示非遗技艺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乡村文化发展良性循环。支持乡村发展数字文创、智慧文旅等新兴业态,鼓励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数字藏品、短视频等公共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转化。四是推进包容性服务。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保留线下文化站代操作、文化活动纸质预告等传统服务,面向老年人开展数字技能普及培训,消弭数字鸿沟,确保科技赋能过程中尽可能“不落一人”。要用新技术唤醒乡村文化生命力、用新模式重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链、用包容守护乡村文化权益公平性。

健全机制保障,厚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内生动力。聚焦规范服务流程、实现服务可持续,建立健全长效化机制,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一是优化运行机制。政府部门持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产权与监管权,可通过公开招标、委托运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将其交由合格的社会组织、文化企业、村民合作社等主体运营;政府部门应严格把关运营主体的专业资质和专业能力,以设施使用率、村民满意度等为指标,对运营主体进行考核,实行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坚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做好常规性图书文献借阅、普惠性文艺辅导培训、公益性展览展示、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等乡村公共文化基本服务。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建议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保障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维护、基本服务供给、本土人才培训等刚性需求,并向偏远村、基础薄弱村倾斜;另一方面,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以资金、资源捐赠等形式反哺家乡文化建设,引导农业企业、文旅企业通过赞助村级文化活动、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产业等方式参与投入,同时适度发展文艺进阶培训等非普惠性服务,所得收益用于补充专项运营资金。三是筑牢人才培育与留用机制。实施系统性“乡村文化能人培育计划”,建立本土文化能人数据库,开展分层分类培育培训,同时引入文化特派员、实施驻地艺术家计划、强化文化志愿者服务,推动人才外部引入与本土培养优势互补;通过组织开展有影响力的“村字号”文体活动,为乡村文化人才搭建实践平台、打造职业通道、推出个性化IP,留住并用好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