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立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微治理”是以小范围的社区空间为治理单元,依托灵活多样的小微载体和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其价值不仅在于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还在于能以灵活方式延伸至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从源头抓早抓小,有效构建基层治理安全网,从而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积极探索“微治理”运行机制,构筑社会多元共治格局。
划分“微网格”,优化治理单元。社区通常范围广、住户多,在传统治理模式中,容易存在服务盲区和治理死角。科学划分“微网格”,有助于实现管理精细化、责任落实精准化。一是科学划分,实现空间全覆盖。依据地域分布、人口结构、管理难度等因素,将社区(村)细分为若干基础网格,并根据楼栋、院落、自然村等进一步划设“微网格”,形成“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架构,将治理的“大板块”切分为精细的“小单元”。二是配强力量,实现人员全到位。整合社区干部、专职网格员、居民组长、党员、物业人员、志愿者、居民等多方力量入网入格,分别担任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矛盾调解员、安全守护员、便民服务员,明确“微网格”责任人,力求“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三是数字赋能,实现信息全联通。依托社区信息平台或移动终端,建立“微网格”线上工作群,实现信息即时传递、事件快速上报、任务高效处置,以科技手段提升“微网格”的响应速度和管理效能。
建好“微组织”,凝聚治理合力。基层社会需求复杂多样,单一行政力量难以精准满足,必须充分激活、有序引入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活水”,使其成为“微治理”的坚实基础。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主心骨”。推行“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等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引领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确保“微治理”的正确方向。二是培育居民组织,激活“内生力”。积极扶持社区内的业主委员会、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志愿者服务队、文体兴趣小组等居民“微组织”,鼓励它们基于共同需求,在矛盾调解、环境维护、为老服务、文化活动中发挥作用,加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推动协同联动,形成“共同体”。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微组织”联席会议、民主协商议事会等机制,引导各类组织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同向发力,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使多元化活力在规范框架内竞相迸发。
聚焦“微服务”,夯实善治根基。“微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应以贴心周到的“微服务”主动回应群众诉求,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微实事”。一是畅通渠道,精准识别需求。依托“微网格”走访、线上议事厅、居民提案等多样化路径,构建常态化、便捷化的民情汇集机制,及时察知看似细微却直接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诉求,如垃圾处理、车辆停放、宠物喂养等,从源头识别并解决问题。二是整合资源,提升响应效能。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统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与社会志愿力量,构建“15分钟服务圈”。对可即时处理的事项,由网格员或社区“微组织”迅速处置;对复杂问题,则启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协同机制,防止问题发酵升级。三是创新方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时间银行”“邻里互助”等模式,重点关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有温度的关爱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营造和谐、便利、温馨的生活环境,夯实基层善治根基。
善用“微激励”,提升治理效能。建立有效的“微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各方参与热情、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建立积分管理,量化付出贡献。探索推行“道德积分”“志愿服务积分”等制度,将居民参与巡逻值守、环境整治、调解纠纷、文明倡导等治理行为量化积分,继而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或社区服务,促进“奉献—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二是强化荣誉表彰,彰显价值导向。定期开展“最美网格员”“优秀楼栋长”“社区热心人”等评选活动,通过社区光荣榜、表彰大会、媒体宣传等形式,给予获奖者精神荣誉和公开表扬,满足其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需求。三是为骨干赋能,拓展其发展空间。将“微治理”骨干纳入社区人才库,优先推荐其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或社区后备干部,提供系统培训,将其治理实践作为个人信用的正向参考,强化正向循环,更好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