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赋能强国建设、复兴伟业

2025-11-01 22:49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洪晓懿]
字体:【

曾天雄 余文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前,中国人民“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历久弥新的伟大抗战精神,得以一代代传承赓续,已内化为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

赓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迸发,亿万民众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种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彰显出跨越时代的价值。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进程中,必须广泛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奋进力量。应当清醒认识到,我们在这一征程中遇到的诸多斗争,并非短暂、单一、可轻易克服的,而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及艰巨性特征。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局,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投身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具体而言,每个人都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扬抗战时期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的精神,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领域主动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同时,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复杂挑战,我们更需以团结奋进的姿态,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注入不竭的智慧和动力。

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依靠顽强斗争打开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这种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新时代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铠甲。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改革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展现钢铁意志,以无畏的勇气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着力提升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持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无数有名和无名的抗日英雄展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壮志豪情,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脊梁,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要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以坚忍不拔、抗战到底的顽强意志克服种种困难、突破重重险境,在自立自强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把发展进步的历史主动与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朝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奋勇前进。从当时的客观条件而言,抗日战争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进步必将战胜反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它注定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其间必然充满爬坡过坎的艰辛与攻坚克难的挑战,必须依靠更为坚韧不拔的意志、付出更为艰苦卓绝的努力。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代接着一代干。每一个行业、每一条战线都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使发展中面临的任何风险挑战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好的弘扬,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荣光。推进这一伟大事业,既需要坚实物质基础作支撑,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深层赋能,伟大抗战精神正是这一精神力量的核心源泉。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必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赓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增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唯有如此,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研究”(21FDJB005)阶段性成果】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印奕帆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