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探析——立足“十五五”规划的新格局、新坐标、新起点

2025-10-31 18: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安安 李伏清] [责编:张岚]
字体:【

刘安安 李伏清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及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蓝图。要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何能破解世界视野“不可能”难题,需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角度把握其中的要领、要点、要义。

历史维度: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之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形成过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实践的持续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十五五”时期处于中国特殊历史方位,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中间节点,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战略使命。中国对现代化的理解经历了从“速度优先”到“质量引领”的深刻演变。实现了从“物的现代化”升华为“人的现代化”,将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世界历史舞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其核心是坚持独立自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一历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相统一的智慧,既不忘初心、又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现代化的历史内涵。

理论维度:坚定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理”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成功范式,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基础上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作为14亿多人口整体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循序渐进推进,是中国人民多年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从中国具体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正确发展道路。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有效贯通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价值精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以“协和万邦”谋求世界和平发展,以“和而不同”推动国际交往关系建设,以“人心向善”凝聚民族奋斗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传统文化培基铸本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保障。根本制度统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本制度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重要制度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

实践维度:创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创新领域,中国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内需潜力,形成“供需两旺、供需适配”的良性循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也应为内需扩展提供持续动力;在文明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与共同富裕重塑现代化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康庄大道,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实践场域,为推进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注入了强大动能。从世界影响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人类文明多样性探索了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为破解人类未来向何处去的难题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另一条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因此,要注重落地落实,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在中华大地上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也要注重传承与扬弃,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分量、能量、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传得更开、更广、更深。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编:张岚

一审:张岚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