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梅 陈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承载着更为深沉的使命,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清醒认识现实挑战:作风顽疾的顽固性与新变异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当前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四风”问题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动向、新变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仍然存在,各类工作群、政务APP过多过杂,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打卡、填报、留痕等形式主义,实干时间被挤占;“新形象工程”时有出现,部分地区不顾民生实际,盲目追求“数字政绩”“景观亮化”,却忽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隐形吃喝”花样翻新,违规聚餐披上“工作餐”“团建”等“马甲”。这些新问题表明,作风建设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麻痹思想。
牢牢锚定核心指引:中央八项规定“铁规矩”作用
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举措。它从“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已成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铁规矩”。新征程上,必须持续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政治责任,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管理监督,通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问题。要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主动深入基层,精准识别作风新动态。同时,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推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持续筑牢双重保障:思想淬炼与制度约束同向发力
实现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必须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约束紧密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深刻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通过定期开展作风建设专题学习,运用先进典型事迹和反面警示案例,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从思想根源上筑牢抵制“四风”的防线,使优良作风成为自觉追求。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要不断扎紧制度篱笆,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重点强化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完善谈心谈话、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方便群众举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尤为关键的是,将作风表现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直接挂钩,形成鲜明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精准强化监督执纪:发挥纪检监察“利剑”作用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用好从严监督执纪的利器。要速查严处顶风违纪行为,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收敛不收手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持高压态势;要深挖细查隐形变异问题,针对“四风”问题变异的新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创新监督方式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交叉检查、专项督查等手段,及时发现隐藏在“人情往来”“工作需要”背后的违规行为,揭开“四风”问题“隐身衣”;要深刻认识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的特点,在查处腐败案件时,同步核查作风问题,在整治作风问题时,注重发现背后的腐败线索,做到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实现作风建设与反腐败工作协同推进。
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四风”老问题新情况,靶向施治。对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补贴、公款旅游等老问题,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加重基层负担等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及时介入、坚决纠正,督促相关部门和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不仅要查处具体问题,更要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制度机制上找漏洞、补短板,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堵塞监管漏洞,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的深层转变。
加强作风建设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生命工程”,是护航民族复兴伟业“制胜法宝”。革命年代的“延安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作风;改革时代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优良作风始终是党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面向未来,民族复兴征程上,风险挑战依然严峻。我们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持续深化党的作风建设,将严的要求贯穿始终,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喻春梅,湖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湖南省学校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陈露,湖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重点资助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育人工作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兰宇琪
一审:兰宇琪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