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评论员 李焱婕
近日,一则关于“宝宝巴士”应用程序推送低俗广告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款本该为孩子们提供优质内容的启蒙应用,却在开屏界面展示出不适宜儿童观看的擦边广告内容。当问题被曝光后,相关企业则解释称此广告为“第三方广告投放”。
孩子哪懂得什么是“第三方”?他们只会记得那些“辣眼睛”的内容出现在自己经常使用的应用里。把问题推给“第三方”,暴露了企业责任意识的“掉线”。就像一家餐厅不能因为食材来自不同供应商,就推卸整桌菜品的质量责任一样,内容平台也绝不能因广告来源不同,就疏忽对广告内容的底线把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在儿童内容领域并非个例。一些企业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天平上,不自觉地偏向了前者。家长反映,“儿歌多多”的广告容易误点,“智慧树”的弹窗广告频繁且会自动跳转,而“天天跳绳”中充斥的游戏广告甚至导致有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上千元。我们并不反对企业通过广告盈利,但当盈利与保护儿童产生冲突时,孰轻孰重应该不言而喻。
解决问题,不能总等曝光后才“连夜整改”。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源头上着手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儿童数字广告内容生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加强审核力度或设置拦截功能那么简单,它意味着需要进行一场系统性的重塑:从广告主的准入标准、广告内容的分级与适龄性评估、特定投放场景的规范,到投放后的效果与社会影响评估,构建起一套贯穿始终、以儿童权益保护为核心原则的良性生态。在此过程中,平台方必须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承担起“守门人”的角色,严格筛选价值观正向、内容安全、真正适合儿童观看的广告与合作方。
目前,“宝宝巴士”已经致歉,并表示将下线问题广告、加强审核、研发拦截功能。这无疑是正视问题的第一步,但道歉之后更需行动,整改之外更要转型。童年只有一次,网络环境深刻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底色。此事件也警示我们:每一个不经意的弹窗、每一条自动播放的广告,都必须经受“是否适合孩子观看”的拷问。唯有建立起以儿童福祉为核心的广告内容生态,才能让孩子们在数字童年里安心探索、健康成长。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