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
近日,山东聊城王庄村,一户家庭的顶梁柱突发脑溢血昏迷,家中60亩成熟玉米在连绵阴雨中岌岌可危,村支书在群里一声号召,两个下午,百余人次自发集结,用最原始的手掰肩扛,完成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抢收。没有计较工时,不谈报酬,驱动这一切行动的,正是那句深植于心的朴素信念:“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王庄村,这句“我们都是一家人”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同姓聚居的村落结构,孕育了深厚的宗亲文化与互助伦理。这种自发、无偿的集体行动,正是源于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的情感共同体。它既不同于现代社会明码标价的劳务关系,也超越了“事不关己”的冷漠旁观,体现的是“一家有难,百家支援”的道义自觉。当机械化收割因天气受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古老却有效的人力协作。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暂时回归,更是乡村社会内在韧性的集中展现。
尤为可贵的是,这种自发互助并未止步于应急抢收。从秋收到秋播,村“两委”还组织村民开展秸秆粉碎、小麦播种等后续工作,展现了一套系统而可持续的帮扶机制。这清晰表明,王庄村的邻里关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已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肌理的长期行为范式。
王庄村的故事,为当下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创新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在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切不可忽视这些内生于社会土壤的“软资源”。真正的现代化治理,绝非要以冰冷程式取代温情互助,而是要善于发现、尊重并激活这些宝贵传统。
“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句质朴话语,既承载着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老智慧,也闪耀着现代共同体精神的璀璨光芒。在王庄村的田埂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黄的玉米,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与温暖。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这种基于善意、见于行动的邻里关系,始终是我们社会最稳固的基石,是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信访局)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