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思考

2025-10-27 18: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谭智良​] [责编:印奕帆]
字体:【

谭智良

农村学校受制于有限教育资源、传统“管束式”教育观念,学校管理多以教师为中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力和责任感。同时,农村学校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缺失、自律较弱、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也是对农村学生(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补全、能力培养和心灵赋能的关键举措,将学生从被管理的“客体”转变为自我成长的“主体”,在实践与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农村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自主管理可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情绪调控、时间规划、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这些能力的获得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具长远价值,是农村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实需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往往缺位或功能不健全。学校通过构建自主管理体系,创建一个模拟“微型社会”,让学生在承担责任、处理矛盾、团队协作中,获得在家庭中难以习得的社会化技能和情感支持。

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可行选择。通过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生管生、生教生、生促生”,有效减轻教师管理负担,同时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

二、农村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独特性

农村学校推行自主管理,必须正视独特的校情:一是学生基础。农村学生可能普遍存在内向、羞涩、公共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相对不足的情况;二是资源限制。缺乏专业心理辅导员、活动经费及丰富的校外实践资源;三是观念阻力。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管不好自己”,存在信任危机。

因此,农村学校自主管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必须走低起点、小步走、重体验、求实效的乡土化路径。

三、农村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路径构建

营造信任与赋权的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首先实现观念转变,从“不放心”到“敢于放手”,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管理的潜能。通过教职工大会、主题研讨等方式,建立“管理即教育、管理即成长”的共识,为自主管理扫清思想障碍。

构建多层次、可操作的自主管理体系。一是班级层面从“自治”做起:实行“班委轮换制”与“岗位责任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实行任期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设立如“图书管理员”“节能小卫士”“信息发布员”等多样化岗位,做到“事事有人管”;二是民主制定班规: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公约内容应具体、可执行,学生共同监督;三是自主开展班会课:将班会课交给学生,让他们围绕学习难题、班级事务、兴趣爱好等主题自行策划、组织、主持。

搭建“自治议事”舞台。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学生会),将其打造成为学生权益的代表和学校管理的助手,负责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乡村文艺汇演、体育节)、管理“校园广播站”、监督校园卫生、收集学生对食堂宿舍的意见等。设立“校长小助理”或“校园巡查岗”,每周由不同班级的学生代表担任,直接向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自治”体验中成长。一是建设诚信考场:城东学校构建“无人监考+三方监督”诚信考试模式,学委会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并宣读倡议书,各班签署诚信承诺;推选学生考务委员,经培训负责领收卷等考务。考场无人监考,实行学生互监、教师巡考与家长义工抽查相结合。学委会据此评选诚信考场与标兵,结果纳入综合评价;违规者通过座谈会自主反思,替代纪律处分。二是建设自主社团: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如竹竿舞、象棋等,学生“能者为师”,自我组织活动。由学委会组织“社团招新大会”,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申报社团,竞选产生社长、副社长,负责社团日常管理;学校仅提供场地、基础器材支持,不干预社团具体活动设计。课后服务时段,社团活动由社长组织开展,如种植社的“菜园养护”(学生自主规划种植区域、记录作物生长)、非洲鼓社的“校园展演排练”(自主编排节目、组织彩排)。每学期末,学委会组织“社团成果展评”,各社团通过展板、表演、作品展示等方式汇报成果;家长委员会参与评价,从“活动创新性”“学生参与度”“能力提升效果”三个维度打分,评价结果与社团下学期的资源支持挂钩。

教师从“管理者”转为“引导者”。学生自主管理不是“放任”,教师从台前转变到幕后:前期“扶着走”,提供方法指导,如何主持会议、如何分配任务;中期“跟着走”,密切关注过程,学生遇到困难,给予鼓励和策略性点拨,而非直接代劳;后期“看着走”,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和展示空间,主要进行评估与激励。

四、建立以过程与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自主管理活动中的策划书、总结、照片、获奖证书等,见证成长轨迹;实施多元激励:不仅评选“学习标兵”,更要大力表彰“管理小能手”“创意之星”“进步之星”等,通过表扬信、升旗仪式演讲、校园橱窗展示等方式,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被看见。

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构建阶梯式激励体系。小学部推行“好习惯点赞积分”,通过学习、生活等好习惯养成,每月根据点赞排名发放点赞卡,可兑换学习和体育用品等;初中部实施“自主管理积分制”,设立学习、纪律、志愿服务等10项评价维度,覆盖全体学生,形成“日记录-周公示-月评优”动态管理机制。该体系通过正向激励和过程评价,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主动发展意识。

五、面临的一些挑战及应对策略

安全顾虑。建立完善的安全预案和责任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在“放手”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村环境的安全因素。

师资与资源不足。挖掘校内教师潜能,进行相关培训,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如联系返乡大学生、当地乡贤、公益组织等作为志愿者,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家校合作不畅。通过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自主管理理念,展示孩子的成长变化,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也给予孩子适当自主权。

(作者为茶陵县城东学校党总支书记)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