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评论员 李焱婕
陶瓷是可以远行的文化,短剧也一样。两千年前,铜官窑的陶瓷从湘江边装船出发,顺江入海,最终漂洋过海抵达波斯湾。今天,在同样的土地上,铜官竖店短剧影视城正试图为短剧这一新时代的“文化陶瓷”塑形、绘彩、烧制,并探索让其远航的航道。
这并非易事。当下的短剧产业,虽如火如荼,却更像一场在近海的内卷游戏。题材跟风、套路横行、追求“短平快”的流量变现,让许多作品虽能一时搅动水面,却难以沉淀下真正的文化价值,更无力驶向更广阔的海洋。这一产业,亟需一场从“造快艇”到“建航船”的转变。
铜官竖店的探索,其核心正是为短剧这艘“新船”,打造能够抵御风浪的坚固“龙骨”。这条“龙骨”,就是超越单个拍摄基地的短剧产业生态。据测算,依托一体化流程,竖店能将一部剧的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的60%,综合成本降低30%以上,可有效提升效率。但铜官竖店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它还将通过构建从创意孵化、拍摄制作到版权交易及衍生开发的全链条,吸引编剧工作室、服化道公司、分销平台等上下游企业在此聚集,以使短剧创作获得稳固的“工业支撑”。同时依托在地高校资源,设立编剧工坊、主播学院等实训平台,为短剧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从“横”到“竖”,不只是屏幕的转变,更是一次产业逻辑的深刻演进。短剧不应只是浮夸演技和反转剧情的简单堆砌,而应成为承载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人文气息与时代精神的新媒介。当然,起步不久的铜官竖店仍在寻找自己的“真经”,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能——回归剧作的本心与质感,通过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逐步塑造一种注重长期价值、尊重创作规律的“铜官窑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其自身发展路径,更是在为整个湖南乃至全国的数字内容产业探路。
归根结底,短剧的“短”,只是其形式,而不是其格局。让短剧这种轻盈的形式承载起更有分量的内容,并转化为持久发展的动能,既是应对当下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长远之识。
这条路,不只关乎短剧这一新兴业态能走多远,更关乎我们能否借助这一方小小的屏幕,在即时流量的潮汐中,积淀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