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代驾小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就业群体。就拿最常与我们打交道的外卖骑手来说,他们送的早已不只是餐食,还有生鲜、药品、文件,甚至鲜花与蛋糕。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撑起了我们“万物到家”的便利生活。
那么,城市又该如何回报他们的付出?
最近,长沙多个小区悄悄上线了一样新东西——“骑手码”。别看它只是个二维码,对骑手来说,却是实打实的管用、好用。就比如,在保利国际广场,骑手扫码后,手机会同步弹出小区导览图,标注楼栋位置、临时停车区、货梯入口,过去那种在门口手写登记、进了小区还得兜圈找楼的尴尬,一下子成了历史。保安不用拦,骑手不用等,用户也不用因为超时干着急——这样的改变看似细微,实则悄悄化解了人情与制度之间的矛盾。
“骑手码”,体现了城市对于新就业群体的温柔以待。但这还只是开始。这个群体的真实压力,远不止“进门难”。系统派单是否合理、路线是否优化、遇到顾客地址填错又联系不上该怎么办……这些都是他们日常要闯的关。鉴于此,平台不仅要努力规划最短派送路径,还要通盘考虑交通拥堵、红绿灯、小区入口限制等因素,强化调度能力,提供最优配送顺序。同时,要在骑手权益保障上多动脑筋,比如近期上线的“骑手可评价用户”“骑手可屏蔽用户”,因为投诉不再是单向的而广受好评。
事实上,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实践并非发生在抽象系统中。系统里的骑手是一个个移动的光点,而真实的他们,有欢乐,也有无奈。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找机会与他们聊几句,在等单间隙听听他们的吐槽,在站点休息区感知他们的节奏……我们才能理解,一个订单迟到的背后可能有那么多“出乎意料”,也才能找到更有温度的方式去保障他们的权益。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齿轮”,精准衔接起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城市的脉搏日益加速,我们更需听见“齿轮”运转的声音,并回应其真实需求。愿每一次奔赴都承载温度、每一份辛劳都获得回响,让所有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者,都成为这座城市里有尊严、有保障、受尊重的坚实存在。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