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总体要求》国家标准,于2025年10月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构建宜居城市评估框架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评估中的宜居性提升,也为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参考。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总体要求》国家标准的出台,恰逢我国城镇化进入追求质量与品质的关键时期。它回应了党的二十大“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承载着亿万市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嬗变——从追求“速度规模”转向聚焦“生活品质”,从“千城一面”的硬件竞赛迈向“软硬兼备”的内涵发展。
标准的首要亮点,在于其构建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评估框架。它将“宜居”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解构为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基础设施六大维度,每个维度都设置了具体可衡量的指标。这种多维、量化的指标体系,如同一幅精密的“城市CT扫描图”,能够精准诊断城市健康度,为“因城施策”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标准深刻体现了“人民城市”的核心价值。它超越了将城市视为经济引擎的传统思维,将落脚点回归到“人”的体验与福祉。标准明确将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视为参与主体,为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打开了制度空间,让宜居城市建设真正成为一场全体市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全面推进标准落地,还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系统变革。标准中蕴含的“协同治理”理念,呼唤着治理方式的创新。政府部门需搭建更多元、更畅通的参与渠道,让社区、市民、市场等主体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