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年限之壁,开人才新局

2025-10-15 10: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永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近日,地方公务员考试与事业单位招聘中,那道曾坚不可摧的“35岁门槛”出现松动。最具指标性意义的2026年度国考明确将报考年龄调整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这一转变,透露出我国公共管理、服务部门选人用人理念的变革。

  首先,这一改革有利于改变年龄歧视之弊。“35岁门槛”将经验丰富、心态成熟的人才挡在公共服务的门外,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此番破壁,为那些因深造、育幼或中期转型而稍迟出发的群体敞开了新的大门,彰显了“唯才是举”而非“以龄取人”的人才观,使公共部门的人才构成更能反映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

  其次,这是应对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盘活人力资本的战略抉择。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与劳动力平均年龄上升,挖掘各年龄段劳动者的潜力已成为紧迫课题。35岁至45岁的群体,兼具干事创业的劲头与实践经验,恰是职业能力的黄金期。公共部门率先打破年龄之壁,不仅能吸纳这批“当打之年”的骨干力量,更为全社会树立了“能力重于年龄”的用人风向标。

  再者,这一变革将驱动公共部门选拔与管理制度走向科学化与精细化。选拔年龄的优化,再次提醒人力资源部门,选拔机制从不依赖简单筛选标准,而更加注重深入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岗位适配度。同时,它也倒逼组织内部管理升级,构建更具弹性的晋升通道、跨龄协作的团队文化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从而真正激活不同年龄层干部的潜能,形成经验与活力并存的人才梯队。

  当然,政策善意要完全兑现,尚需配套细则护航。如何确保“大龄新进”人员获得公平的晋升机会?如何设计契合其特点的入职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这些都需要在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

  总之,招考年龄的优化,是一次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破冰。它超越了缓解“中年危机”的表层诉求,叩击着人才评价体系的革新与包容性社会的构建。当公共部门率先撕下过时的年龄标签,我们便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生态将加速成形,为国家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