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苗菀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探索网络育人新途径、提升网络育人新动能、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是扎实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举措。
打造全域育人共同体,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网络育人格局。运用微课视频、虚拟仿真、情境游戏等多元载体,整合虚拟仿真实验、红色VR展馆、云端实践基地等资源,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和典型案例库,开发构建覆盖全学段的云端资源矩阵,实现从认知建构到价值引领的递进式培养,确保育人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厚植“家校社”共同协作的网络育人理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整合链接,开发“家校共育”智能管理系统,建立社会资源准入机制,遴选博物馆、红色基地等机构开发VR实景课程,形成全面覆盖的“社会大课堂”育人矩阵。探索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开发AI助教系统,深化校地共建数字思政实验室,建设校本化资源工坊,开发地域红色文化数字展馆、城市发展云图鉴等特色项目,打造“理论讲授+虚拟体验+实践转化”的三维教学场景,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推动网络育人创新发展。
培育网络育人主力军,打造专职网络育人队伍。组建跨领域协同工作专班,实施“金种子”人才遴选工程,分层分类吸纳网络“大咖”、学科领军人才、行业先锋典型三类核心群体,引进具备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双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构建起协同化人才引育体系。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计划,创新“虚拟教研室+实景工作坊”线上线下融合培养模式,针对性地组织网络育人队伍的理论学习与实务培训,策划开展“云讲座”“云沙龙”“云交流”等活动,将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切实提升网络育人队伍质量。畅通意见表达收集渠道。建立和完善网络育人智库联盟,制定网络育人创新实践负面清单,通过舆情监测平台实时追踪育人效果,同步构建合理容错、及时纠错的体制机制,健全“专家会诊—定向辅导—跟踪改进”的帮扶体系,形成“数据采集—智能诊断—定向改进”的育人闭环,不断把准方向、理清脉络开展网络育人。
创建融合传播新范式,构建立体网络育人平台。依托5G+AI技术搭建智慧云平台,重点开发“教育传播指数”评估系统,整合多模态内容生产工具链,实现跨平台数据的学习与协同计算,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创作—精准分发—效果评估”的闭环系统,使网络育人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明确各平台特色和优势。针对不同平台的特色,构建育人场景。比如,高校可在抖音打造“青春剧场”短视频系列,在B站开发“理论UP主”养成计划,在小红书创设“文化种草”话题矩阵等等,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需求,让网络育人的内容从“手指尖”到“心底间”。创新网络育人形式和内容。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建立内容创新实验室,开发AI叙事工坊系统,孵化“城市记忆数字胶囊”“非遗活化云展馆”等特色项目,以小切口、小故事、微视角来呈现大主题、大变化、大道理,用网络讲好身边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好地方声音、中国声音。
探索教育治理新形态,构建虚实个性化育人空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开发智能诊断平台,个性化定制网络育人菜单,打造虚实联动的混合现实教学场景。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教学策略动态调适,强化学情数据的多模态采集与动态分析,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网络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利用网络云空间技术,及时更新、优化、整合育人资源,构建多模态资源图谱,建立“知识区块链+智能合约”资源共享机制,使学习者体验VR、AR、可穿戴设备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实现知识要素的动态重组与智能匹配。扩大网络育人资源覆盖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整合资源,开发城乡教育数字系统,让资源突破校园围墙、突破时空限制、联通城乡基层,实现网上网下同步协作学习和虚实空间融合,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