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善意卡在“规则缝隙”里

2025-10-10 11: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露] [责编:杨露]
字体:【

杨露

10月9日,靠捡废品资助贫困学生的残疾人公益人士胡雷,遇到了件堵心事儿——他给广西德保县捐赠的抗洪救灾物资,运输时被收了1180元高速费。胡雷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救灾车怎么还要自己掏路费?”当地干部感动于他的善举,想凑钱帮他补上这笔钱,他却摆摆手:“这不是钱的事,是该不该收的事。”

胡雷的困惑不是个例。根据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运输“抢险救灾物资”的车辆可免交通行费,但具体到“地方灾害”是否适用,政策并没有明确“划清边界”。广西高速的回复也基于此——目前只有“全国性应急救灾”车辆能免费,地方救灾不在此列。政策的模糊地带,让执行者只能“照章办事”,却忽略了捐赠背后的善意温度。

大灾大难时全国支援的物资免费通行,这当然必要;但像德保县这样的局部洪涝,社会力量捐赠同样能解燃眉之急。政策若只分“全国”和“非全国”,却忽略灾害的“紧急程度”和“社会影响”,容易让善意卡在“最后一公里”。如果高速方能在查验物资后“特事特办”(比如先放行、后补材料),既能守住规则底线,又能给善意留出“缓冲带”。

胡雷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一个“矛盾体”:一个靠跪地捡废品维生的残疾人,却坚持十几年捐款捐物;这次他省吃俭用凑出物资,结果连救灾都要自掏腰包付路费。这种纯粹的善意,本应得到社会的呵护。若因流程问题让捐赠者“既出力又破费”,不仅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让公众对公益环境产生疑虑:做好事还要自己贴钱,下次谁还愿意?

值得欣慰的是,事件发生后,当地干部自发凑钱补偿的举动以及民政局积极协调的态度,传递出“不能让好人吃亏”的善意。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清晰的制度设计——让每一次善意传递都能“畅通无阻”,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温暖落地”。

毕竟,公益的本质是“爱”的传递,而这份爱,不该被任何“关卡”阻挡。

责编:杨露

一审:印奕帆

二审:邓望军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