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2025-10-04 08: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潘海燕 谢菲] [责编:刘畅畅]
字体:【

潘海燕 谢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要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

近年来,我国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不少难点: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失衡,各参与方在价值目标上存在偏差;在分散式治理和浅层性合作中,不同程度存在情感倦怠、认知受限和行为隐没等非积极性现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不畅,政府管理未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行业协会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缺乏科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助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规范化建设等。探索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构筑战略共识,搭建一体化合作平台。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平台,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紧密联结,形成“一体三中心(人才培育中心、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应用示范中心 )”的产教联合体。通过引入AI技术辅助研究,联合企业开展跨学科攻关,高效解决共同体中行业全产业链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进等问题,形成“产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AI赋能”的技术循环新生态。从三方面推进,解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失衡、各参与方在价值目标上存在偏差等问题:一是建立利益绑定机制,政府以专项补贴保障高校科研投入,企业从技术升级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反哺科研与人才培养,实现利益共享;二是完善沟通机制,定期由政府牵头召开多方协调会,精准对接高校人才输出、企业技术需求,及时化解分歧;三是强化AI赋能,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智能匹配各方资源,辅助政府制定适配政策,让各主体目标同向,消除利益与价值偏差。

构建贡献测度模型,提升产教融合建设成效。精准提升产教融合建设成效,需从科学测度和靶向施策双维度发力,依托量化模型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多行业、多维度地推动合作向深层迈进。在贡献测度模型构建方面,可将地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程度设为被解释变量,重点纳入核心主体参与动机、参与阻碍双维度关键变量。如学生的职业发展预期、企业的技术升级需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参与动机变量,学生的实践时间成本、企业的合作投入风险、学校的资源调配限制等参与阻碍变量,同时辅以主体特征(如企业规模、学校专业优势)、内部机制(如利益分配规则)、外部环境(如政策扶持力度)等控制变量,精准测算这些变量对共同体建设的贡献度,为激发各主体内生动力提供数据支撑。在整体推进层面,需避免单一模型局限,构建行业分类施策和区域统筹协同的立体框架,破解分散式治理弊端,推动浅层合作向深层协同转变,逐步消除非积极性现象。

凝聚多元合力,深化协同育人实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应以育人为轴心,联动多元主体破解瓶颈。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的各自优势,整合高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厂校合一、跨界协同”综合育人平台;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严格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途径,通过资源整合与路径优化,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另一方面,为解决职能部门合力不足、协会作用缺位问题,围绕各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构建“技能方向互通、实训设备互用、教学内容互商、校企人员共享、技术标准共研、工程项目共建”的“三互三共”动态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政策、资金等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教学内容研讨、技术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最终形成以产业学院为主体、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产学研联合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育人新格局,推动共同体高效运转。

锚定共生理论,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共生理论为核心,从评价框架重构、方法革新两方面推进改革,为共同体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撑。在评价体系改革设计上,需紧扣共同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多方共赢”的共生属性,突破传统单一维度评价局限。一是重构评价框架。将“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共生协作流程,转化为共同规划指数(如校企协同规划深度)、共同组织指数(如跨主体协调效率)、共同建设指数(如资源投入配比)、共同管理指数(如运行机制完善度)、共享成果指数(如人才输送质量与技术转化效益)、共担风险指数(如损失分摊机制合理性) 的六维一体指标体系,覆盖共同体建设全流程,解决原有体系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二是革新评价方法。摒弃传统主观赋权模式,采用客观熵权法结合TOPSIS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数据自动计算消除人为因素干扰,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精准;利用科学测算结果,精准定位共同体建设中“成果共享不均”“风险分担失衡”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资源投入、机制设计等策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本文为2024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财务会计类专业重塑和数字化改造研究”(ZJGB2024057)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