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2025-10-04 08: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赵庆梅] [责编:刘畅畅]
字体:【

赵庆梅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重要精神标识,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殷殷嘱托,为湖湘红色资源运用指明了方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湖湘红色资源有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美誉,承载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文化浸润实现以文化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关注的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涵盖基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文化素养,理性批判、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科学素养,乐于学习、善获信息的知识素养等方面。湖湘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与敢为人先的创新传统恰与这些素养深度契合。红色资源通过历史人物与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使育人价值内化于心,有助于解决基础教育“价值观培养不足”等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实践参与中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由此实现红色文化从知识符号到精神基因的升华。

破除技术应用壁垒,以数字赋能深化红色文化浸润。数字赋能是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的关键支撑。在这方面,湖南已初见成效。例如大力实施文物数字化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动态数据资源库”,湖南博物院现已完成高清藏品数字采集图片近10万张,三维模型约1500个;线上藏品数据库发布藏品信息62722条;发布360全景数字展厅36个,专题数字展71个;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开发的沉浸式思政课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名单》;韶山市完成17处红色基地“一码通览”数字化工程,部分学校通过VR/AR技术开发了虚拟场景增强体验等。但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全省革命旧址数字化覆盖率仅21.3%;湘南起义旧址群等53处场馆未实现数字孪生交互;教师VR课程设计能力合格率仅22%,难以开展沉浸式教学;资源与教材、课程衔接不紧密,且未按学段分级,适配性明显不足。对此,要系统性分层推进:其一,升级技术。可从省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优先为革命旧址构建数字孪生场景和交互叙事模块,推广韶山“扫码研学”模式;其二,强化师资培训。联合高校开设“AI+红色课程”师资工作坊,进行分学段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其三,提升资源适配性。开发学段分级资源库,由教育主管部门组建专家团队,按小学(故事化)、初中(情境化)、高中(思辨化)分级标注资源,嵌入省级教育云平台形成有机链条。

建立资源协同平台,以系统整合凝聚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多主体协同是破解资源碎片化的关键机制。湖南已有良好基础,如韶山市“家校社”联动模式年服务超50.7万人次,长株潭三市联合发布《红色研学地图》覆盖32个基地等。但结构性短板依旧突出: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导致资源整合指数仅38.5%;内容同质化明显,研学路线同质化率达64.7%;学段衔接不够有力,初高中资源混用率高达73.2%;社会参与薄弱,社企缺位明显。对此,首先要整合平台。构建省级“湖湘红色资源云库”,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同步推广韶山“五红课程”经验开发分层资源包。其次,要激活主体,鼓励企业开发工业研学路线、鼓励社区开家长微课堂,吸纳老红军家属、高校学者组建“红色导师团”,通过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红色教育新生态。最后,要加强区域协作。深化长株潭协作设计“研学一卡通”,实现跨区域资源互通。

改革创新评价体系,以科学循证彰显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循证评价是检验育人实效的保障。在评价机制方面,湖南已进行了改革探索。如,长沙试点将红色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后,32所试点学校参与率均值达85.2%;韶山建立红色学分银行覆盖100%中小学。但现存缺陷依旧明显,突出表现为过程性评价占比不足,数据显示仅为15%;追踪机制欠缺,76.4%的学校未建立追踪机制;新技术应用率低,AI情感分析等新技术应用有待突破。对此,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破立并举,构建“过程性+结果性”双重评价机制。首要在于优化评价体系。在长沙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础上,增设“红色技术创新实践”维度:运用AI学伴系统追踪研学过程行为数据,分学段提出考核要求,由企业社区联合评估成果转化价值。其次,强化技术支撑。如应用湖南大学情感计算实验室专利技术,打造“课程心跳监测仪”,实时捕捉VR课堂中学生表情、动作、语音等多维信号,生成直观的情感共鸣指数(测量“被感动的瞬间”)和三维素养雷达图(责任感/创新力/价值观),让红色教育数得清参与次数,也看得清参与收获。最后,强化结果运用。可将红色育人成效纳入“省级示范校”评审核心指标。

湖湘红色资源融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既能实现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创新能力双提升,又能验证“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教学实效性。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湖湘红色资源融入基础教育的机制、路径,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三湘大地上培养更多具有优秀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