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炜 陈义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高度重视中华文脉赓续、文化传承发展等重大议题,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针对文化育人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既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又承担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校本文化资源是文化育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凝练、载体建设、技术赋能等方式,持续强化校本文化育人资源挖掘和运用,努力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激励青年学生追求卓越、爱国报国。
在研究凝练上下功夫,增加文化育人资源挖掘深度
文化育人实践的首要前提,是精准挖掘提炼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普遍存在文化符号形式丰富但精神内涵挖掘不足、特色传统提炼不够的问题。应大力加强对校本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有效提炼学校文化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涵,推动文化育人从“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转变,真正实现“形神兼备”。一是做好体系化梳理。组织专门力量系统梳理办学史料文献、地域文化典籍,推动各院系积极开展学院史、学科史等梳理整合工作,同时加强文化资源体系与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文化资源共享资源库,推动校院两级联动、整合校内校外文化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学院协作平台,将散落孤立的历史记忆有效转化为系统完整的精神财富。二是做好专业化研究。有效整合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等跨学科力量,与当地革命旧址、文博场馆、科研机构等建立协同联动共建机制,扎实开展校史文化研究,积极推出一批研究力作,在校史寻根、地域探源、时代赋能、学科关联中,深入发掘学校文化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涵。三是做好特色化凝练。深入挖掘校史校情、校风校训中的精神品格,提炼能够体现学校精神气质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标识,着力打造简洁精练、便于传播的文化符号,最终形成既符合价值引领导向又体现学校文化基因的文化育人特色内容。
在载体建设上下功夫,提升文化育人资源转化效度
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文化资源充分转化为育人效能。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存在“标签化”“硬灌输”问题,背离学生认知规律与接受习惯,难以调动热情、激发共情共鸣,影响育人实效。应紧扣新时代学生认知特点,有力推动文化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静态、抽象的学校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动态、具象的鲜活育人素材,通过形象生动、恰到好处的情感叙事,实现直抵人心、浸润人心的效果。一是力求有声有色,打造品牌活动。聚焦文化传承主体性培养,以“自主策划、深度参与”为路径,创新打造如校园文化节、校史宣讲赛、重走校史路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系列文化精品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优势与专业所长,围绕地区与学校特色文化进行多元融合与创新表达,持续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引领力。二是激发共情共鸣,创作好的作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内涵元素,打造既独具学校特色,又凸显育人实效的优质文化产品。比如,结合校史文化创作舞台剧、歌曲、舞蹈、交响乐等原创艺术作品,邀请师生代表讲述校园历史、建筑、人物故事等并形成系列原创微视频,让校本文化资源持续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筑牢学生自信根基。三是突出可亲可感,拓展育人场域。整体规划布局校园公共空间,将政治引领、价值塑造、情感培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强化山水环境、历史建筑、馆廊景观育人功能,打造一批“主题式”文化地标。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注重细节设计与主题整合,打造融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形有趣的文化浸润场景,形成集办学传统、学科特色、人文气息、校园风貌于一体的全景育人场域,力求“一楼一景皆有品,一花一木都育人”。
在技术赋能上下功夫,拓展文化育人资源传播广度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迭代、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的边界和场域得到有效拓展。当前,部分高校的文化育人资源展现方式相对学生数字化需求滞后、与虚拟智慧化场景结合不足、线上线下融合不深,进而导致吸引力不强、抵达率不够等问题。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手段、创建新体验场景,打破文化育人的场景边界与时空局限,在“虚实融通”中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一是提升即时性。通过建设文化资源语料库、打造数字化历史人物、开发文化育人智能体等方式,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文化传承新路径,讲好学校、地区历史文化故事,让学校文化资源随时随地“开口说话”,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场景中自然流淌。二是提升沉浸感。推动VR、AR等新技术与文化资源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构建文化IP、打造虚拟元宇宙育人空间等方式,加快应用开发和场景建设,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场景数智化升级,将非遗、古建筑等转化为一件件“有意义、有意思”的数字创意作品,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文化底蕴,激发文化传承创新活力。三是提升精准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强用好报、网、微、号、屏等全媒体平台,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适配文化资源内容,实现“内容适配媒介,媒介强化内容”,打造“智能+精准”的传播生态,实现文化传播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从“校园场域”向“社会辐射”迭代升级。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主动扛牢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校本文化资源润物无声的育人价值,积极构建高校文化育人新格局,浸润、感染、带动学生在日用而不觉中提升文化素养、厚植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自觉,努力成长为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分别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副研究员)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