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
9月29日,“国庆订单被强制取消后房费涨3倍”的话题冲上热搜,将旅游市场的“价格游戏”再次推到聚光灯下。从民宿到连锁酒店,不少游客提前数月订好的房间,在出行前夕被以“价格标错”“系统故障”等理由强制退单,转头却发现同一房型价格翻了数倍。这种“先低价引流,再临时毁约”的操作,看似是商家的“小聪明”,实则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
表面看,商家毁约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员工手滑标错价”,有的是“系统自动调价失误”,甚至有的直接承认“低价房源只为引流”。但无论借口如何包装,核心逻辑都是利用节假日供需失衡,通过单方面撕毁合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种行为并非首次出现。每年长假前夕,类似的“退单涨价”事件总会周期性地上演。商家深谙消费者心理——临近出行,多数人宁愿多花钱也不愿临时改变计划,于是将“毁约”视为低成本牟利的手段。而平台方往往以“商家自主定价”“已尽审核义务”为由推脱责任,进一步纵容了这种短视行为。
从法律层面看,消费者下单付款后,商家与平台即构成合同关系,单方面毁约属于违约行为,需承担赔偿损失等责任。但从现实操作看,维权成本高、耗时久,多数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这种“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状,客观上助长了商家的侥幸心理。
然而,商家或许忽略了更重要的代价——信任损失。旅游消费的本质是“体验经济”,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不仅基于价格,更基于对服务稳定性的预期。一次被毁约的经历,可能让游客对某个平台、某家酒店,甚至对某个城市产生抵触。
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商家自律远远不够。平台作为交易中介,对商家定价行为负有审核与监管责任。例如,可通过技术手段对异常价格波动进行预警,对频繁毁约的商家实施降权、罚款甚至下架处理。同时,建立“先行赔付”机制,在消费者维权期间由平台垫付差价,倒逼商家重视契约精神。
旅游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消费者与商家的双向信任。商家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若将“毁约涨价”视为常态,无异于杀鸡取卵。真正能留住客人的,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的暴利,而是稳定、透明的服务体验。
对消费者而言,维权意识的提升同样重要。遇到商家毁约时,保留订单截图、沟通记录等证据,通过12315投诉或司法途径维权,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当每一次“较真”都能推动行业改进时,消费环境才会真正向好。
国庆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享受美好的时刻。别让“强制退单涨价”这样的闹剧,毁了游客的好心情,更别让短视行为,透支了整个行业的未来。毕竟,诚信经营换来的口碑,才是旅游经济最珍贵的“长期饭票”。
责编:杨露
一审:印奕帆
二审:邓望军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