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维度,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日常思政教育以及学生服务等层面,构建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新范式,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向数据驱动的智慧型教育转变。
善用数智技术,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思政课程问题、知识、能力图谱,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一是丰富数字化教学内容。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构建包括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平台及数据分析系统在内的智能化设施,提升思政课资源库、视频教学案例、优秀网络课程等的质量,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论述”转向“形象嵌入”,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参与度,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立体、鲜活。二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借助VR等技术构建虚拟学习环境,生动展现革命历史、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进程,推动思政教育智能化发展。三是构建共享式思政教学平台。完善数字化教学内容平台建设,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应用,打造集教、学、考、评、管于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通过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及需求,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
探索数智融合,让大思政课“潮”起来。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为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提供了新动能。一是推动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的红色校史资源,将其作为“鲜活教材”;依托智慧校史馆、数字档案馆、虚拟实践平台等数字平台,建设赋能课程思政教学的红色校史经典案例库和教学资源库;借助现代技术还原校史中的红色历史场景,让静态的红色校史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二是推动红色党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把“大思政课”搬进红色场馆,利用虚拟现实、体感投影、触觉元宇宙模型、数字孪生技术等,还原红色革命遗址的历史场景,实现轻量化、广兼容、沉浸式、高保真的展示效果,让学生深切体悟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让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三是推动社会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利用5G、AI等技术,将思政课开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科技创新的车间码头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探索形成一批场景化、体验化、情境化的思政课品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完善数智服务,让思政工作“实”起来。通过构建智能化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优化数据分析模型与个性化服务模块,探索以数智服务赋能思政工作新路径。一是聚焦数字基建,建设“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探索“一个社区服务中心+N大主题园区+N个特色驿站”模式,配套生活超市、自助洗衣房、自助零售机、自助打印机等生活学习设施,构建网上迎新、智慧学工、毕业离校等模块,打造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智慧学生社区,全面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二是聚焦数字联动,集成育人资源。建设以“教学空间、体验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为代表的思政课体验空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三维教学资源,通过设置虚拟场景漫游、多视角讲解、体感操作等多样化互动方式,构建起“数据感知—智能分析—精准干预—效果反馈”的完整教育闭环,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三是聚焦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提高育人效能。通过动态追踪学生的课堂表现、在线测试、社会实践等全周期数据,强化对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数据的无感采集与挖掘,建立学生基础信息、行为信息和综合分析库,智能生成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图谱,增强学生学业规划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育人实效。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研究”(23YJA710032)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