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曼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制造业是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它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如何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紧迫的现实需求。
首先,应深刻把握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制造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一,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其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传统产业能耗高、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等瓶颈,开辟增长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其三,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比如三一重工以“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其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性、更绿色低碳的制造产品和服务。
其次,找准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现实挑战。第一,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仍显不足。一方面高端芯片、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基础领域和前沿领域存在短板,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如高端数控系统、高精度加工中心、高端磨床等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另一方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不够顺畅,高校、科研院所的许多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不够。第二,数智化转型基础参差不齐且深度应用不足。工业数据的采集、流通、应用和价值挖掘,都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得到深度开发和应用,而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核心环节的深度赋能仍有巨大空间。第三,绿色低碳转型成本压力与技术储备压力并存。实现“双碳”目标对制造业绿色化提出更高要求,如清洁能源替代、工艺流程革新等,企业面临短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压力,绿色转型动力有待激发。第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年科技人才是重要依托。工信部最近数据指出,仅数字孪生工程师缺口就达47万人,某汽车工厂因缺乏相关人才导致产线调试周期延长60%,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落地的核心瓶颈。
最后,构建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策略。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系统性发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生物制造、深空深海探测等关键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实现更多突破性进展。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支持高风险、高潜力的探索性研究,布局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大对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先进核能等前沿领域的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塑造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加速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先进的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等。同时,激发人才第一资源活力,锻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方面,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更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全球范围吸引顶尖人才,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工匠”,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培养更多既懂制造工艺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社会地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