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不应是职业的枷锁

2025-09-24 23: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相]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陈相

近日,厦门市海沧区一教师被举报“患地中海贫血、隐瞒病史”遭教育部门解聘一事引发社会热议。据媒体报道,涉事教师做招聘体检的医院证实其3次体检结果均不贫血。而教育部门之所以认定为“地贫”病患者,依据为其在产检中的“地贫”基因检测结果。经血液科医生诊断,为无症状“地贫”基因携带者,而非患者。

这起事件不仅关乎涉事教师的职业命运,更暴露出公共政策与医学常识的割裂,以及公平就业原则在现实中的困境。

事件争议的核心,首先在于对基本医学事实的认知错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并非患者,他们通常无临床症状、不传染、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能力,这与“乙肝携带者不等于肝炎患者”是同一逻辑。然而,教育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却将“基因携带”简单等同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明显背离现代医学共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策设计的模糊与隐私保护的失守。因教师体检标准未能清晰界定“基因携带”与“疾病状态”,才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未查无事,查出即否”的荒谬逻辑。更严重的是,本应用于优生优育指导的产检报告,竟能通过非正当途径流入用人单位,这不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更严重侵犯公民隐私权。尤其当女性因履行生育责任而接受基因筛查,结果反成职场障碍,无疑加剧了生育与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折射出制度对女性权益保障的不足。

值得肯定的是,官方回应已释放出政策调整的信号。福建省教育厅承认地贫高发区的现实情况,并表示正研究优化政策,拟参考广西等地经验,将无症状且血红蛋白达标的携带者认定为合格。这显示政策“破冰”的可能已现曙光。

推动政策实质性更新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尽快修订体检标准,以客观医学指标为判断依据,彻底切割“基因携带”与“履职能力”之间的不当关联。同时,必须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严肃追查数据泄露责任,确保基因信息仅用于医学目的,绝不成为就业门槛。

教师的聘用,应取决于其师德、专业能力与实际健康状况,而非一段与工作能力无关的基因编码。科技发展本应为人类创造福祉,而非制造新的歧视与隔阂。此次事件是一次深刻警示:公共政策必须与科学同行,与公平同步。打破基因歧视的枷锁,不仅是维护就业公平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理性、包容、尊重个体尊严的社会的重要一步。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信访局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