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广大青年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浪潮中锚定前进方向提供了指引。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其力量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道义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社会价值观上的理论成果。阐述并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例如,阐释“富强”,应结合介绍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史,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
价值引领要生根发芽,离不开情感的滋养和认同的深化。对于已成为课堂主体的“00后”甚至是“05后”一代,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为继。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深挖日常叙事中的价值元素,聚焦学生真实的价值困惑与情感需求。比如,讨论“诚信”可结合学术不端、网络诈骗等身边案例,阐释“友善”可剖析校园关系、社区矛盾等具体场景,要把道理讲得可感可及、让学生听得进去。同时,注重“文化符号—文化传统—文化实践”的递进设计,如将“和谐”“和为贵”等理念与美丽中国建设联系起来,在文化浸润中实现价值认同的升华。创新运用虚拟仿真、影视作品、艺术创作等多元载体,开发红色文化VR体验课、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创作、开展经典诵读与非遗传承活动,构建沉浸式情感体验场景,推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引导实践。思政课教学必须构建坚实的实践养成体系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应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特点,设计分层分类的实践方案:低年级侧重志愿服务、社区走访,培养基础认知;高年级结合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深化价值认同。同时应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家庭等各方资源,打造“课堂—校园—社会”联动的立体化实践平台。与地方共建基地,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道德实践;与家庭联动传承优良家风,拓展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实践育人要持久有效,离不开制度激励。可建立“实践记录—评优评先—发展推荐”相结合机制,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并在推优、升学、就业中予以体现。完善有关教师实践指导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将育人成效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体系,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价值、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协同发力的有机整体。价值认知是内核,确保方向的正确性;情感认同是纽带,增强信念的牢固度;行为践行是归宿,彰显价值的生命力。三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度协同。首先,应以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串联价值命题与学生生活,将宏大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青春之问”,触发深度思考;运用情景模拟、沉浸式技术创设富含价值意蕴和情感张力的学习场域,促进理性判断与情感共鸣同步发生;利用数字化平台,收集学生在认知投入与情感态度上的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价值传导与情感浸润同频共振。其次,教学场景也应从单一课堂向广阔社会延伸,打造以核心思政课为轴心,联动社区工作站、企业观察点、文化基地等场景的“1+N”课程群落,形成“理论学习—情境验证—反思提升”闭环。再次,应构建刚柔相济的育人生态:一方面,可通过“价值践行记录”等制度设计,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楼宇命名、景观设计、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形成无处不在的隐性育人场域。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长沙市委党校讲师。本文为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课题“多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模式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研究”(202401001022)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