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思政课”,提升革命文物育人成效

2025-09-23 10: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小军 张涵] [责编:刘茜]
字体:【

杨小军 张涵

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之举,也是发挥革命文物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应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互动融合中有效提升革命文物育人成效。

善用思政小课堂,守好革命文物育人阵地。“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在思政小课堂中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域优势,有效整合革命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并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开发特色化革命文物育人课程,促进革命文物资源向思政课教学资源转化。建立健全革命纪念场馆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革命纪念场馆应加大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力度,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策划革命文物主题巡展巡演。高校可积极邀请文物系统专家进校园、上课堂、做宣讲,打造多元主体双向互动的思政育人队伍。支持革命纪念场馆与高校联合开展革命文物学术研究,建立馆校交流合作机制,聚焦革命文物相关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应加强革命文物相关知识的积累学习,找准革命文物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围绕革命文物的相关史料、事件、人物、精神等精心组织设计教案,讲好革命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底蕴、文化价值与家国情怀,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挺膺担当。

活用社会大课堂,拓宽革命文物育人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推动革命纪念场馆与高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议职能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为“大思政课”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提供充足经费支持。革命纪念场馆与高校应加强联系、密切配合,打破行业界限和组织壁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围绕革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制定合作计划,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高校应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制度,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节日等,开展革命场馆主题实践活动。比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应带领学生走进抗战纪念场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战精神。组织革命文物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革命文物社区宣讲、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等社会志愿活动,提升学生保护革命文物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灵活运用社会大课堂,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

巧用网络云课堂,创新革命文物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依托网络不断优化革命文物资源的育人功能。高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内容、方法及样态革新,可联合文物主管部门共同开发革命文物主题网络课程,打造革命文物网络教育特色品牌,建立集革命文物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于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鼓励学生积极围绕革命文物历史、人物、故事等进行微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动漫、摄影等相关创作,不断扩大革命文物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数字化+革命文物”育人新模式。强化数字赋能,推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建设,促进革命文物形态转换,充分利用三维扫描、虚拟仿真等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创建虚拟革命场馆,打造互动式、立体化体验场景,有效打破革命文物资源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塑造革命文物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新样态,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吸引力,让革命历史资料“说话”,让革命文物成为“大思政课”的“活教材”。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