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人形机器人春晚扭秧歌、无人机夜空绽放“赛博烟花”、智能公交依靠AI调度系统精准停靠站点……如今,“人工智能+”已从概念走进现实,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生活搭子”。
“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如何紧跟国家步伐借势发展?如何站稳风口,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抢占机遇、勇立潮头?答案就藏在湖南“人工智能+”实打实发展的底气里:思想共识的凝聚、政策支持的夯实、应用场景的丰富。
共识层面,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在长沙开幕,以“AI领航 畅想湘江”为主题凝聚共识,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打造“三个高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代表齐聚论坛,共商人工智能发展大计;政策层面,《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出台,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场景层面,湖南叠满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与创业氛围等多重Buff,13条重点产业链撑起高质量发展骨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北斗规模应用等,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吸引中兴、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落户在湘、深耕于此。
不过,无论政策多完善、场景多丰富,“聚焦于人”“投资于人”,以确保产业发展“后继有人”,才是根本所在。人工智能,人才为本。人才竞争是核心竞争,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大批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的时代人才。
当前,不少地方在发展人工智能时会面临高端人才引育难、产教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湖南的破局之道就在于,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的全链条人才生态,让人才来了能留、留了能创。
“真金白银”引人才。政策给力促使人才发力。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是各类人才来湘留湘安身安业的“定心丸”。比如,长沙经开区率先发布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开源技术、机器人等三个领域实施一揽子奖励补贴政策精准支持,以“真金白银”吸引优质企业落户,以“真招实策”破解发展瓶颈,以“真情实意”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项目来湘创业,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湘”字号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
“产教融合”育人才。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探索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实践路径。鼓励高校优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置,结合发展定位和产业实际,增设如“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文化传播”“人工智能+农业”等跨学科课程和科研项目,鼓励科研团队进行开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推动高校与华为、三一重工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为学生开展“理论+实操”定向培养,确保涌现一批既懂行业技术,又会大模型应用的“人工智能+”综合型人才,以赋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塑优环境”用人才。一个行业、一个地方,要用好踌躇满志、创新活力强的年轻人,支持其勇闯“从0到1”的“无人区”,就得给以好的发展生态环境。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 奋力打造青年科技湘军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 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持续提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友好度。再如,2019年湖南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省级科技人才项目评审不再设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硬门槛”,让人才心无旁骛地施展抱负、展现才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如今,“人工智能+”浪潮势不可挡、奔涌向前,正是各类人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黄金时机。唯有牢牢扭住人才这个“牛鼻子”,以更优厚的政策、更优质的环境、更广阔的平台,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方能激荡人才“一池春水”,让人才“活水”澎湃发展“新动能”,奔赴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