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泽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今年6月12日,湖南出台《关于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 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推进新时代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助残责任全民化”。推动“助残责任全民化”意味着将扶残助残从传统的政府主导、慈善施予,转变为一种内化于社会肌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意见》提出的全面推进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全民行动,要求围绕残疾预防和康复关爱服务、残疾人就业增收帮扶关爱服务、残疾人托养照护关爱服务以及文化体育关爱服务等,推动全民积极参与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实现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一方面,通过“打造友好友善样板”实现“服务友好”。经由残疾人友好单元建设、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全面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等,让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成为每一个湖南人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形成共建共享工作格局”实现“参与友好”。组织多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我为残疾人办实事行动”、参与具有湖南特色的残疾人友好省份建设,形成全民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的新格局。
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推动“助残志愿服务精准化”,本质上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方法和项目管理理念,对传统志愿服务进行的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围绕党和政府主导建设,提出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培育科技助残新动能、开展常态化结对帮扶、医康教融合发展、残健融合发展等新举措,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充分发挥残疾人在友好型省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与社会化。一方面,通过打造友好友善样板,经由政府支持、学校支持、企业支持和社会支持等多方联动,推进村(社区)残疾人志愿者协会建设,强化全省人民共同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的行动自觉,实现多方联动聚合力。另一方面,依托科技赋能建立数智服务平台,经由助残科技成果转化、部门联动助残、数据共享惠残、智慧服务助残等数智技术赋能友好型省份建设,实现残疾人服务数智化、志愿服务精准化;经由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多元化,推动湖南特色助残志愿服务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全省扶残助残蔚然成风。
推动“友善良俗持久化”。推动“友善良俗持久化”,旨在将助残行为从一种外在要求或制度安排,内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成自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自觉。《意见》系统提出弘扬崇德向善、积德行善传统湖湘美德,将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文明创建工程和国民教育工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扶弱助残内涵和资源,聚焦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大善情怀、“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邻里乡谊等文化内核与精神要义,构建向善助残的湖湘友好友善新情怀、新文化和新风尚。另一方面,通过讲好“友好湖南、友善湖南人”故事、“发现身边最为友善湖南人行动”、争做“最为友善湖南人”引领风尚,倡导多元、包容社会理念,着力构建友好湖南、友善湖南人浓厚氛围,让友好湖南人形象更加鲜明、友善湖南人定位更具特色。
总之,《意见》以制度保障、文化浸润等为抓手,围绕民生保障、关爱服务、自我发展、平等融合环境等议题,致力于构建“全民共建、全域共享”助残新生态,从助残责任全民化、志愿服务精准化和友善良俗社会化等方面为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提供了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方法。
(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