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雄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基础,更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关键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今年6月12日,湖南省出台《关于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 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打造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新标杆。该举措积极回应残疾人群体需求,推动残疾人平等共享发展成果,塑造了湖南包容、进步的社会形象。《意见》系统提出全面打造高质量无障碍环境,提出具有湖湘特色的创新举措和实施路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法治化引领,夯实无障碍建设的制度基础。今年7月31日,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若干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湖南省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实施以后首批完成地方立法的省份,体现了“小快灵”立法的高质高效。《意见》明确提出,所有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道路交通、居住区等必须符合国家无障碍标准,要求强化监督机制,引入违规问责与公益诉讼制度,以切实增强法律执行力和约束力。《意见》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治意识,推动形成依法共建无障碍环境的良好氛围。
加强标准化支撑,实现全流程规范管理与质量控制。《意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全省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各类创建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意见》要求建立无障碍认证与评估机制,实现从源头审批、中期验收到后期运维的全流程闭环监管。要求通过推行“硬件有标识、软件有规范、过程有评估”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既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安全,也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无障碍意识,使残疾人能够更顺畅、更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服务。
加强智能化赋能,提升无障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及性。《意见》要求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数字湖南”、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推动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应用程序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保障残疾人能够无障碍获取政务信息。《意见》要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出行、医疗等场景的深度应用。目前,湖南已在部分医院、地铁站、机场等公共场所部署集成语音提示、盲文触摸、手写交互等功能的自助服务终端,《意见》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信息获取与独立出行的便利性,有效缩小其面临的“数字鸿沟”。
加强社会化协同,构建多元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意见》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行动、社会组织协同和公众参与的无障碍建设机制,鼓励各类企业对其网站、应用程序及实体场所进行无障碍改造,支持社会组织建设信息辅助与交流服务平台。《意见》要求通过开展“友好友善 大爱湖南”主题宣传、爱心助残志愿服务、无障碍体验周、“友好单位”评选认证等多元化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包容意识。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全社会无障碍认知,也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无障碍环境,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合与共享发展。
湖南省在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社会化等举措,湖南不仅在制度供给和服务供给上不断创新,更在社会氛围营造上实现了突破。展望未来,湖南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大力营造更加包容友善的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享受到平等的阳光,在全国树立起环境友好与社会文明的新标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