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以常态化长效机制防止返贫致贫

2025-09-09 08:4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任国平] [责编:刘茜]
字体:【

任国平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和云南考察时指出:“农村工作的重点是把脱贫转向乡村全面振兴,脱贫的兜底必须是固若金汤的,绝对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近年来,各地持续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同时也应看到,客观上总会有个别群众因病、因灾等导致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如何进一步精准监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聚焦精准监测,构建“立体化”监测网络。打造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是完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重要抓手。一是织密数据监测网络。建立“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数据比对+社会信息补充”四维监测体系。开发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医保、教育、民政等部门数据,设置医疗自付费用超标、学生辍学、创业受挫或失败等预警指标,实现风险点“一屏统览、自动预警”。二是完善动态排查机制。实行“月走访、季排查、年核查”制度,组织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开展常态化走访。建立重点人群台账,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8类群体实施定时摸排走访。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参与。开通防返贫监督热线,建立问题线索48小时响应机制,对村民小组上报的风险户进行入户核查,核实存在的风险点。

聚焦精准识别,打造“科学化”识别体系。对低收入人口进行科学认定,是完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基础工作。一是规范识别认定流程。明确“入户核查—民主评议—信息比对—公开公示—县级审定”五步流程。组建由乡镇干部、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对拟纳入监测对象进行综合评议。二是细化分类管理标准。根据风险类型,将监测对象分为突发严重困难户、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等类别,分别制定认定标准。设置“收入基准线+支出预警线”双标尺,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防返贫监测线且存在致贫风险的家庭纳入监测,同时对虽收入达标但因灾因病支出超家庭收入50%的农户实施动态监测。三是实施动态退出管理。建立风险消除评估制度,对已标注“风险消除”的监测对象开展“回头看”。设置6个月观察期,观察期内每季度回访一次,重点核查收入稳定性、“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

聚焦精准帮扶,实施“个性化”帮扶措施。开展分类帮扶,是完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必然要求。一是拓展产业帮扶模式。深入了解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情况,制定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帮扶措施。通过探索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小院经济+订单农业”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扩展就业帮扶类型。将符合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按规定落实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援助和补贴政策。依托基层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载体进行就业帮扶,促进就业救助对象实现就业创业。三是汇聚社会帮扶力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培育社会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建立救助帮扶信息发布管理平台,积极对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帮扶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扶的良好氛围。

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关键在于把“精准”二字贯穿始终。通过构建“立体化”监测网络、打造“科学化”识别体系、实施“个性化”帮扶措施,形成“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闭环管理机制。唯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筑牢防止返贫致贫“堤坝”,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教授。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多维贫困的非均衡演化效应及收敛机制研究”(20JD011)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