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志 张丽莎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加强幼儿园等重点场所的健康教育,切实提升幼儿健康素养。当前,幼儿健康促进工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许多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健康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健康课程资源、先进健康监测设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高校在幼儿健康促进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难以有效转化落地,与幼儿园一线实践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相关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作的整体效能与纵深推进。在此背景下,建议构建高校(University)、幼儿园(Kindergarten)、政府(Government)协同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以破解现实困境,为幼儿健康促进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建立三元联动协同治理机制,筑牢共同体运行根基。确保共同体高效、可持续运转,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清晰、协调有序的常态化制度框架。构建三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区域内高校学前教育院系与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幼儿园,构建“政府顶层统筹规划—高校专业引领支撑—园所扎根实践创新”的三级联动治理架构,推动三方之间更好沟通协同。围绕幼儿运动能力发展、心理健康干预、营养膳食科学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鼓励高校学者与一线教师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形成“高校前沿理论创新探索—幼儿园真实场景实践验证—政府科学决策转化应用”的完整链条,确保创新成果可落地、可推广。清晰界定UKG三方核心职责,确保协同关系制度化、长效化、稳定化。高校侧重提供权威专业指导与智力支持;幼儿园核心任务是立足实践场域,将健康理念与方案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政府则强化政策供给与资源保障。
打造资源要素融通共享平台,畅通共同体血脉经络。推动跨领域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是激发共同体活力的关键所在。实行物理空间共享。推动高校运动科学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营养分析中心等专业场所有计划地向合作幼儿园开放,为幼儿体质测评、健康行为研究等提供专业场地和设备支持。幼儿园应深度融入相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系统性接纳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开展健康主题课程实习与教研活动,形成“高校师生设计研发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幼儿园儿童参与体验—实践数据与反馈反哺高校研究与教学优化”的良性可持续互动模式。实行人力资源融通。高校可选派相关领域(如运动医学、发展心理学、营养学等)专家学者定期驻园,深度参与幼儿园健康课程建设、活动设计与问题研讨;幼儿园选派骨干教师到高校相关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进行阶段性跟岗学习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提升其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实行公共服务集成。应有效协调卫生部门的儿童定期健康体检服务、体育部门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社区的文化与活动空间等,将这些公共服务资源有机纳入幼儿园的常态化健康保障支持体系,为幼儿创造更优越的健康促进外部环境。
构建专业人才协同培育体系,激活共同体内生动力。提升幼儿健康促进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根基在人才。强化高校育人主阵地作用。高校学前教育等专业应主动适应新要求,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在核心课程模块中增设或强化《幼儿运动科学基础》《儿童健康管理与安全防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内容,确保幼儿相关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健康领域知识和初步实践能力。深化园校协同共育模式。在幼儿园大力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新入职教师或承担健康促进重点任务的教师配备高校和幼儿园双导师,通过组织常态化的“教学现场观摩—典型案例深度研讨—基于园本实际的小微行动研究”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在健康课程开发、活动组织、问题干预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政府引导保障职能。建议教育及人社部门研究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将幼儿园教师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实际贡献、研究成果及应用成效,科学合理地纳入其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核心指标体系。对于积极参与共同体人才培养项目(如担任高校实践导师、参与联合课题、参加高端研修等)的幼儿园教师,给予明确的专业发展认定和必要的培训经费补贴支持,以激发其持续学习和投入的内生动力。
【作者均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基于游戏的学习活动对幼儿社交技能发展的影响及其教学实践”(Z2024177)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