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颜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全国高等教育重镇之一,湖南被赋予了推动高等院校集群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进阶的历史使命。如何全面挖掘湖南高等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学术魅力,为全球教育发展注入具有“湖南标识”的创新活力与实践智慧,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议题。
融汇优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湖南各地高校应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与多元化类型优势,共同作用于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演进。比如长株潭地区高校可依托区域一体化优势,在国际交流合作、外籍教师聘任、留学生招收等方面发挥资源“磁吸效应”,其中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应力争以其卓越的学术地位在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会议中居主导。为保障高校国际化发展行稳致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政策引导。建议设立“教育国际化助推计划”专项资金,为不同高校量身定制资助项目,辅助其提升国际化“硬环境”“软环境”建设水平;制定区域差异化扶持政策,向偏远地区高校、特色高校倾斜。二是联盟协作。构建“湖南高校国际化协同发展联盟”,以区域内龙头高校为核心,联合各类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可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牵头,带动师范类院校提升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能力,助力高职院校拓展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渠道。
广纳英才,对接全球前沿创新要素。当前,湖南高校在面向全球对接前沿创新要素方面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方面,购置国际前沿教学科研设备、学术数据库,招揽外籍、华裔或“海归”专家学者等,无一不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与国际高水平教育机构对接渠道不畅,难以引入契合本校长远发展需求的优质资源,即便引入,也有可能由于文化差异、教育体系不同,在课程与教学、科研模式适配等环节陷入“引得来却融不进”的尴尬局面。鉴于此,应着重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多元筹资。加大高校国际化项目投入力度,对成功引进优质资源且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奖励;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通过产学研联合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流入,拓宽国际化资金来源。二是专业运作。组建湖南高校国际教育资源引进服务中心,汇聚国际教育专家、外事翻译、法律顾问等专业人才,为高校提供从资源筛选、引进谈判到落地实施的全程精准服务,促进引进资源与本土教育生态深度融合。
扩大影响,展现湖南高等教育新形象。在“走出去”方面,湖南高校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就师资而言,一些高校教师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缺乏国际教育法规、跨文化知识储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难以自信表达观点、有效沟通合作;从品牌上看,部分高校对自身特色学科、优势专业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将其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教育品牌,在海外办学、开展国际教育服务输出时难以出众。鉴于此,应着重从两个维度突破。一是师资赋能。建议实施“湖湘高校教师国际化领航计划”,依托省内高校、国际教育机构联合打造培训基地,开设涵盖外语强化、跨文化传播、国际教育项目管理等课程的系统培训,选派骨干教师赴国际名校访学进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教育规则的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品牌塑造。深入挖掘湖湘特色文化与优势产业,引导高校打造相关特色专业集群并开展国际认证,依托海外分校、线上教育平台、社交媒体、教育展会等多元载体输出教育服务,提升湖南高校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拓展合作,贡献湖南高等教育治理新思路。目前,我省高校应进一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湖南高校在国际教育组织中的任职人员稀缺,缺乏代表湖南发声的专业人才,难以将本土教育智慧融入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湖南现有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多集中在师生互访、学术研讨等层面,未能形成深度协同、联合攻关的合作模式,难以发挥高等教育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鉴于此,应强化人才孵化。建议设立“全球教育治理湖湘人才储备”,选拔全省高校优秀管理人员、学术骨干,输送至国际教育组织实习、任职,积累国际人脉,熟稔组织运作,逐步提升湖南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音量”。应加大深度合作。鼓励湖南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聚焦全球性教育挑战,组建跨学科、跨国界的研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湖南印记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湖南力量。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