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2025-09-06 10:10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徐红丽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此,必须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藏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历史价值。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等文物和文化遗产。要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延长其寿命,让后人也能领略其风采。同时,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强化以市场力量推动非遗技艺传承:推出主题节庆旅游线路,如推出江苏南京秦淮灯会、湖北十堰郧西七夕节、贵州丹寨苗族传统节日等线路,受到热捧;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线上直播、开店,让非遗产品通过各大电商平台不断走进千家万户,来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面前,让更多人了解进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创新文化遗产表达,激发教育价值。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教育价值。要深入研究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讲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故事,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生动的方式展现历史,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要学会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比如敦煌研究院建成“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将30个典型洞窟的高清数据放置在互联网平台,可实现经典洞窟、壁画随时在线观赏,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针对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要通过“文物和文化遗产+”,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设计、影视等结合,发展文创产业,打造文化IP,推动跨界融合,拓展文化边界,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发挥文物和文化遗产教育价值。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冰箱饰品和明朝万历时期孝端皇后凤冠这一文物结合,推出凤冠冰箱贴,既实用又好看,时至今日依然热度不减,累计销量突破百万件。

推动文化遗产交流,发挥文化载体价值。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开展中外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载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集中展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水平,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合作,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助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用好数字技术,利用Lemon8、RedNote等互联网平台,依托短视频等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如持续开展好“用英语讲好非遗故事”等活动,鼓励英语等专业的青年学子学习传统技艺,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国非遗在世界焕发新活力、成为新潮流。要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在已有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增加以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既为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提供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判断,也让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生动载体。要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关文化项目,着力打造“世界遗产在中国”文化品牌。目前,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二和第一,要依托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通过举办系列文化节、发布宣传手册、发布倡议等方式,对整体品牌形象进行集中推介,并借此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湖南文化软实力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24ZWA15)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