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仪
去年9月,黑龙江七台河的翟女士被诈骗251万元。警方调查发现,涉案资金被分成6笔取现,且6名取款人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老人们被骗子“发放扶贫款”的谎言利用,出卖银行卡号,资金经过老人的账户流转后迅速转移,最终以虚拟货币的形式流至境外,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诈骗链条中的一环。
如今,随着反诈宣传不断深入,不少老年人已经学会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但骗子也没闲着,又搞出一种新套路:他们先是对老人家嘘寒问暖,又是送米送油,再引诱老人安装所谓的“赚钱App”。接下来就开始派任务——不用你自己掏一分钱,只需帮忙转个账,佣金立马到手!这类骗局不仅抓住了部分老年人“挣点小钱”的心理,还钻了他们不太熟悉手机操作和网上银行的空子。哪怕银行和警方再三提醒风险,有些老人仍深信不疑,继续配合转账,结果一不小心就协助了洗钱,甚至成了“隐瞒犯罪所得”的犯罪嫌疑人,彻底沦为“工具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事件可不止发生一两起。去年,就有犯罪团伙跑到河南的一些偏远村庄,假借办理“电子医保卡”名义搜集村民信息,偷偷给上万名老人开通支付账户,再转手卖给网络赌博、洗钱团伙。老人们完全不知情,却被动陷入了非法交易,背负法律风险。
所以说,面对这种新趋势,我们得从多方面出手:司法机关既要狠狠打击犯罪,也得保护被动受骗的老人;警方和社区的宣传更要“实时更新”,把新套路一个个拆解,及时预警。至于做子女的,也得多一点耐心沟通,少一点埋怨说教,别动不动就说老人“老糊涂”“贪小便宜”。只有大家一块儿使劲,才能真正帮长辈们绕开这些陷阱。
(作者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4级研究生)
责编:伍镆
一审:伍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