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培 图/AI
最近,绍兴鲁迅故里景墙上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形象,引来一些讨论。有人认为这可能会“带坏”孩子,建议换掉。这一担忧虽出于善意,却未免过虑。历史人物的呈现,贵在真实,重在精神,岂能因片面理解而简单“去烟化”?
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形象是历史事实,众多史料与照片证明,吸烟是鲁迅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是其思考与创作的过程。这一画面并非美化吸烟,而是还原一位有血有肉的文学巨匠。
鲁迅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智、批判陋习,其作品与思想影响着数代中国人。青少年了解鲁迅,可通过阅读《呐喊》《彷徨》,理解其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而非仅凭一幅墙画形成认知。将教育重任系于一处墙画,既低估了青少年的判断力,也淡化了家庭与学校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主体责任。
真正的教育,在于培养青少年辩证看待历史、全面理解人物的能力。与其担忧一幅墙画“带坏”孩子,不如引导他们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中感受其风骨,这才是对鲁迅精神更有深度的传承。
责编:周培
一审:周培
二审:印奕帆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