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讲好邵阳故事

2025-08-26 07: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文国] [责编:刘畅畅]
字体:【

杨文国

7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查摆问题务求实效 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题,聚焦邵阳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成效,再次让邵阳重大主题宣传出新出彩。近几年来,邵阳既脚踏实地挖掘冒着热气的基层故事,又仰望星空寻找出色出圈的传播路径,不断将小城故事升华为国家叙事的生动实践,让“邵阳故事”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深扎泥土,淬炼“带露珠的史诗”

邵阳策划重大主题报道的起点,是敏锐捕捉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共振点”。“残疾人脱贫带头人”杨淑亭便是这样一个独特样本。杨淑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与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在新时代交融,精准命中了央媒“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的选题需求。地方媒体对杨淑亭持续追踪,积累下丰富、扎实的原始素材。从人民日报的图文报道到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央媒的聚焦放大则形成传播爆点。最终,形成“央地协同”的传播冲击波和长尾效应。

在报道优化营商环境的“三级跳”现象时,邵阳同样敏锐地感知时代脉动,聚焦“放管服”深水区的硬核举措,挖掘“全链条代办”等暖心服务的鲜活案例,记录“亩均效益”改革的生动实践。这些来自改革最前沿的素材,为央媒、省媒、市媒集体聚焦。邵阳的地方实践被解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叙事。

穿透表象,解读“一只打火机里的智造密码”

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关键在于从“平凡”中挖掘“非凡”。讲好邵阳产业故事,首先在于“眼力”。邵东打火机从“小商品”到“大产能”的跃迁,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新闻富矿。打火机产业看上去毫不起眼,里边却蕴含着国家经济发展、全球产业链博弈的独特密码。

传播的破局点,在于将地方案例升级为解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文本。面对西方的“产能过剩论”,人民日报头版重磅文章《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以邵东“一元打火机,20年不涨价”这一案例为棱镜,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韧性、智慧与全球价值链中的独特定位。当后续报道聚焦“邵东打火机照亮世界杯”“湖南小城每年生产超150亿只打火机销全球”时,小商品升维成“中国供应链韧性”的象征之一。

转化命题,点燃“街舞教室里的时代之光”

当“双减”政策出台,邵阳新闻宣传策划的突破点在于:绕开政策文本丛林,捕捉政策落地后激起的“人间烟火”和“生命微光”。

我们运用“脑力”将个体故事与宏大时代命题进行“同频共振”式的价值提炼:夏子然老师的街舞教学,是“以美育滋养乡村儿童自信成长”的创新实践;“将军”老师谭舟洲的历史课,是“活化历史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样本;“火箭少年”张世杰的自制火箭梦,彰显了“农村学子科技报国的青春理想”;谭美珍扎根瑶乡的故事,则是对“乡村教师弘扬奉献精神”的时代礼赞。央视、湖南日报在近一年内,多次深度聚焦邵阳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系列报道从多角度立体展现了邵阳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成效,折射出县域教育改革的勃勃生机。

破壁共鸣,唱响“主旋律里的时代心曲”

主旋律宣传,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传播困境。邵阳新闻宣传的破壁之道,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找到宏大主题与个体情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即能引发最广泛、最深层情感共鸣的“人性化”表达入口。

邵阳集中力量打磨那些既有瞬间吸引力更具持久生命力的作品。歌曲《信仰》登上央视春晚,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歌曲《生命至上》引发热烈反响:它巧妙地将邵阳在反邪教工作中的探索,通过艺术的共通情感和精良制作,为反邪教宣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此外《主心骨》《最美答卷》《铁血辉煌》等主旋律歌曲均产生较大影响。《党建》杂志为此进行专题报道——《湖南省邵阳市:原创主旋律歌曲唱响新时代》,点赞邵阳为主旋律歌曲创作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地方样本。

用脚力丈量沸腾的生活,挖掘故事的富矿;用眼力穿透迷雾,洞察表象与本质的连接;用脑力转化政策语言,不断创新表达;用笔力(镜头/文字)点燃情感的核爆,实现价值的跃升。由于将地方故事的“珍珠”,巧妙地编织进国家叙事的“锦缎”,“邵阳故事”得以在奏响时代强音中化为响亮的音符。

(作者系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