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这一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当前,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着信息获取方式与思想认知形态,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吸引力弱化、互动性不足等挑战。将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既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路径。以技术为抓手,推动教学载体、互动机制与传播体系的全面创新,有利于让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为学生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创新教育载体,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使沉浸式、体验式课堂成为现实。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红色遗址,让学生在VR场景中感受革命历程;运用3D建模让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呈现,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认知;运用数字平台整合微党课、思政动画、理论短视频等轻量化资源,适配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突破课堂时空限制;运用元宇宙技术开辟跨校、跨区域教学共创空间,学生在虚拟社群中交流思想,拓展教育边界。这些创新载体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显著提升教育感染力。
优化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良好的互动氛围是提升思政课实效的关键。网络信息技术凭借即时性、便捷性特点,为互动机制优化提供支撑。实时互动平台集成弹幕评论、在线投票、分组研讨等功能,打破座位限制,促进跨班级、跨专业思想碰撞;AI智能答疑系统化身“私人导师”,精准解答理论困惑,提升学习效率;开展“思政短视频创作大赛”“红色故事宣讲”等实践,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作品,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在创作中深化价值观认同。优化后的互动机制能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思想盛宴。
打造内容矩阵,构建“好声音”传播体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聚焦时代热点,利用大数据分析热点趋势,快速将政策解读、社会正能量事件转化为教学素材。如重大政策出台后通过智能剪辑技术生成通俗解读视频,结合社会事件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关注动态中理解国家战略。创新呈现形式方面,运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内容,以动漫解读原理、情景剧展现价值观,用网言网语拉近距离。建立智能审核系统,通过AI技术辅助专家团队把关,确保内容政治正确、导向鲜明。网络信息技术贯穿内容生产全流程,为构建思政教育“好声音”传播新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打通传播渠道,提升“好声音”覆盖广度。构建多元传播网络是扩大“好声音”覆盖面的核心环节。依托校园官网、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自有渠道常态化推送,构建校内传播闭环;联动主流媒体,开设“高校思政成果”专栏,集中展示优质案例与学生作品,推动主流价值突破校园边界。利用社交平台算法构建学生精准画像体系,针对理工科学生推送科技类思政案例,为文科生提供人文社科领域价值观解读,实现“千人千面”个性化传播。通过跨平台数据互通分析传播效果,动态优化内容策略,形成“生产—推送—反馈”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推动思政“好声音”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筑牢发展基石,推动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需坚实保障支撑。强化师资建设是核心动力,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教师虚拟仿真、AI、大数据应用能力,组建“思政教师+技术专员”跨学科团队,破解技术难题。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升级校园网络,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与思想动态,为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鼓励教师与行业专家、基层工作者合作,开发贴近实际的网络课程。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学持续创新,推动思政课迈向新台阶。
回顾实践历程,从载体创新、机制优化到内容打造、渠道拓展,再到保障完善,每一步探索都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网络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教育更具时代感与吸引力。展望未来,5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将带来更多可能。持续深化探索、创新模式、丰富内容、拓展渠道,让思政课走进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相信在网络技术赋能下,思政教育必将在网络空间更好地绽放光彩,让主流价值观落地生根,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引导青年学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湖南省高校意识形态研究基地研究员、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